物候谚语及其生态学道理(2篇)。
作为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应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内容整理了与物候相关的谚语及其蕴含的生态学原理,欢迎大家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并学会解读这些语言。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情感。
3. 指导学生仿写诗歌的第1至第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一个好消息,可以借助什么?(语言)
2. 教师简要介绍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文字传递信息、获取知识。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 (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4. 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请同学们注意,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2. 了解诗歌体裁特点:分小节,一般不区分自然段。
3. 提出学习任务:不仅要学会欣赏诗歌,还要尝试创作诗歌。
三、自主阅读,理解感悟
1. 请同学们快速找出课文中介绍大自然语言的是哪些小节?
2. 学习第2至第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诗中哪些事物在与我们对话,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 教师带表情朗读;
② 教师以白云的身份,介绍白云所传达的大自然语言;
③ 总结学习方法。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运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相应小节。(边学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
(6)男女生分组比赛朗读第2至9小节。
3. 学习第10至14小节。
(1)自由大声朗读,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解读并运用大自然语言为人类服务?
(2)反馈,并简要介绍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利用大自然语言为人类造福?
(4)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齐读并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全班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歌
1. 小组讨论:大家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 汇报讨论结果。
3. 请同学们将发现的大自然语言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1)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深情朗读;
(2)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写作并展示评价。
五、课堂总结,答疑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八种大自然的语言,并了解了如何解读这些语言。希望大家从小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最后,你对本课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目标
1. 学会提取信息并准确概括内容;
2. 品味说明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3. 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作用;
4. 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并概括内容;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难点
判断说明的逻辑顺序。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式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中需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能撰写条理清晰的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以物候为对象,着重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文章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展开,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并运用举例等说明方法。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物候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师生问候(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春天。歌词中的“我”如何知道春天来了?用一句歌词回答。——“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要珍惜春光。春风轻抚,正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学习科普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课学习目标:
1. 概括内容,提取信息;
2. 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识别举例说明方法;
3. 理清说明顺序;
4. 发现并欣赏自然中的物候现象。
本课口号:“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大家学有所获。
(二)预习检测(抢答形式)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 速读课文,尝试为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文句说明理由。
技巧提示:抓关键句,准确归纳。
草木生长、鸟儿歌唱等自然现象,即大自然的语言,这些现象统称“物候”。课题巧妙点出了说明对象。
2. 划分文章结构,标注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何为物候与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