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骆文盛(1496一1554)卒。

骆文盛(1496一1554)卒。

孙升《骆两溪墓志铭》:“公讳文盛,字质甫,别号两溪。其先义乌人也。宋乌程尉讳免者徙家武康,遂世为武康人。……于弘治丙辰八月五日生公。……嘉靖乙未举进士,阁大臣以所对策高等十二篇呈宸览,并梓其文,公与焉。已又天子躬御文华殿命题授简,校选进士三十人为庶吉士,公名在选中。皆异数也。丁酉授翰林院编修,己亥使鲁郑,诸藩馈遗,秋毫弗受。辛丑为会试同考官,所取称得人。……壬寅(1542)称病,得请还乡,果绝意仕进,构小墅于城南,栖息其中,赋《归田》诸诗,更号侣云道人。……甲寅冬,族侄游武康者归云:骆公九月十六日长逝矣。”“公美髭髯,貌癯而骨清,为文简古多思,尤深于诗,婉切冲雅,似唐人声调。有遗稿十二卷,《杂谈》二卷,藏于家。”其遗集,蔡汝楠刻为《骆两溪集》,蔡序云:“公名文盛,字质甫,少岐嶷,神超色夷,年四十余仕为翰林编修,娴文词而励操行,自相公以至同馆之士,无不由中心向慕之者。一日乞疾还两溪间,期满不复赴馆,稍以诗文自娱,亦不以取誉当世,介特自将,居处萧然,一介取予,真无有以累平生者。馆阁故人,时贻书强之俾起,公但自笑,谢不能起,其所存可概见也。公所为诗冲澹尔雅,辞句整秀,惟其直写情素,故得如其为人。第取誉廉,故诗不强吟,吟亦不多也。”蔡序所作年月未详。张时震、吴尚文、潘洙、何如申序跋均作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四著录《骆两溪集》十四卷附录一卷,提要曰:“明骆文盛撰。初,蔡汝楠刻其诗集七卷,并为之评点。卷首汝楠序即为诗集而作。此集益以杂文、笔记七卷,盖杨鹤所续增也。……盖文盛官翰林时,以不附严嵩,遂移疾不出。后贫病垂死,有以千金求居间者,尚力挥之,至没无以葬。事具吴尚文序及卷末尚文书事中。是其胸次本高,故吐言不俗。特编次者欲取卷帙之富,未能尽剪其榛楛耳。”骆文盛号两溪,《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云:“所居在余英溪之下,自号两溪,即乐府所谓前溪也。”所云“尚文书事”,指吴尚文《书骆两溪事》《明诗纪事》戊签卷十九录骆诗一首。

猜你喜欢

  • 陽邱

    读音:Yáng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姓纂》曰:楚大夫食邑阳邱,因以为氏。”此以邑为氏。或作“阳丘”。

  • 空印案

    明初,太祖朱元璋惩处地方官吏的案件。明制,每年地方布政司、府、州、县派计吏到户部核算钱粮、军需等。因为道远,计吏都带有事先盖着官印的空白文册,如户部判其钱谷数字不符,便重新填写。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发现此事,认为其中必然有诈,下令将各地主印长官一

  • 钟离县

    古县名。(1)本春秋楚邑,秦置县。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三国魏废。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东晋安帝时改名燕县。北齐复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名中立县,不久即改临淮县。刘宋以后历为徐州、北徐州、楚州、西楚州及钟离郡和濠州治所。(2)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唐河县东南。

  • 桃源士

    同“桃源人”。唐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诗:“长捐桃源士,举世同企羡。”

  • 王家港镇

    ①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北八里王港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川沙县西北有“王家港”。 ②在今江苏东台市东北。清时有千总驻守。

  • 骆文盛(1496一1554)卒。

    孙升《骆两溪墓志铭》:“公讳文盛,字质甫,别号两溪。其先义乌人也。宋乌程尉讳免者徙家武康,遂世为武康人。……于弘治丙辰八月五日生公。……嘉靖乙未举进士,阁大臣以所对策高等十二篇呈宸览,并梓其文,公与焉。已又天子躬御文华殿命题授简,校选进士三十人为庶吉士,公

  • 下溠戍

    南梁天监中置,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城镇。《元和志》卷21随州唐城县:“梁于此置下溠戍。后没魏,改为下溠镇。”

  • 田单

    【介绍】: 战国时齐国临淄人。田氏疏属。闵王时为临淄市掾。燕乐毅伐齐,尽得齐城,惟莒、即墨不下。单率宗人走入即墨,以其智,被推为将,拒燕。单施反间于燕惠王,以骑劫代乐毅为将。又使计懈燕军,夜用火牛攻击,大败燕师,杀骑劫,尽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复位,以功封安

  • 化碧三年

    源见“苌弘化碧”。谓忠心矢志长存。清 丘逢甲《有书时事者为赘其卷端》诗之一:“化碧三年血有痕,当年哀感满乾坤。” 【检索化碧三年 ==>】 古籍全文检索:化碧三年     全站站内检索:化碧三年

  • 戴叔伦自容州被代北归,遇陆羽,有《容州回逢陆三别》。

    六月,道卒于南海清远县,年五十八。权德舆作《戴叔伦墓志》云:“公早以词艺振嘉闻,中以材术商功利,终以理行敷教化。帅履素王之训,周旋君子之儒,淑声休问,苾芬四畅。初抠衣于兰陵萧茂挺,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文本菁华,而长于比兴,粲为采章,锵如珩珰,鼓钟于宫。”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