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杂说四·马说》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zá shuō sì mǎ shuō
杂说四·马说
译文注释
《杂说四·马说》的诗词大意
世上有识别马的伯乐,然后千里马才被发现。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会在奴隶之手,(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只侮辱做一次:只羞辱)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千里而吃了。
是马的,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喂马的人通:喂)策之不以其道,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马!”噢!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