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水县

三水县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为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东汉末废。

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属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邑县西二十八里。西魏大统十四年(548)移治今彬县西北十五里白马堡。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彬县。大业元年(605)移治今旬邑县北十五里陇川堡,属豳州。后属北地郡。唐属邠州,广德元年(763)移治今旬邑县东北职田镇。元和十二年(817)还治今旬邑县北陇川堡。蒙古至元七年(1270)废。明成化十四年(1478)复置,仍属邠州。移治今旬邑县。1914年改为栒邑县。

③明嘉靖五年(1526)析南海、高要县置,属广州府。治所在今广东三水市西河口镇。明曹学佺《名胜志》广东三水县:“三水者,汇水、翁水、陶水也。国朝(明)嘉靖五年析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建县, 治白塔,而三水俱在其南,故名。”而《清一统志·广州府》 引《旧志》称:“西江为一水,北江为一水,合流而达省城为一水,故名三水。”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45年移治今三水县(西南镇)。1993年改设三水市。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属安定郡,为安定属国都尉治。东汉末年后地入羌胡,废。(2)古旧县名。(1)北魏置,治今陕西省彬县东北。属新平郡。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徙治今彬县西北。此后治所屡有迁移。隋至宋属豳(邠)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淳化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治今旬邑县。明、清仍属邠州。1914年因与广东省三水县重名,改名栒邑县。(2)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南海、高要两县置,治白塔村龙凤岗(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河口镇城内村),属广州府。1945年迁治西南镇。1993年撤销,改设三水市。


猜你喜欢

  • 长才广度

    指才能出众器量宏大的人。三国 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并列 才能出众的人器量宏大。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褒义。多用于褒奖赞誉。

  • 多卯

    【介绍】: 西汉人。多军子。嗣父爵为无锡侯。武帝征和四年坐与赵文王将兵追反虏,至弘农,擅弃兵还,赎罪,免。 【多卯作品 ==>】 

  • 贫无立锥

    同“贫无置锥”。明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乃又议将所谓豪民者优假之,而使单丁只户贫无立锥者,执絷箠楚而代之役,是诚非迂愚之所晓也。”述补 锥,锥子。穷得连插个锥子的地方都没有。语本《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聊斋志异·薛慰娘》:“一子名富,善博,~。”△多用于表现贫穷方面。 →一贫如洗 ↔金玉满堂。也作“贫无置锥”。【词语贫无立锥】  成语:贫无立锥汉语词典:贫无立锥

  • 高阙州

    唐代在回纥地区建立的羁縻政权。※“六府七州”之一。位于多览葛北。以斛薛等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置,以斛薛首领为刺史。隶燕然都护府。

  • 都统司

    金代统军机构之一。阿骨打建国前后,多将契丹、渤海、奚族降兵直接编入女真猛安谋克,以壮大其军事力量。后由于降兵增多,乃渐依猛安谋克制把降兵分别编组成军,设都统司,由女真贵族统领之。每都统司辖五、六万人。

  • 契苾明

    唐代铁勒族契苾部将领。又作契苾承明,字若水,※凉国公契苾何力子。以父功,在襁褓中即受封上柱国、渔阳县公。12岁任奉辇大夫。麟德(664—665)中,升左武卫大将军、贺兰州都督。继拜柏海道经略使,从李敬玄征吐蕃,以功进左威卫大将军。后任鸡田道大总管,征突厥,军至鸟德鞬山,诱附2万帐,官至左鹰卫大将军。因病卒于凉州姑臧,享年46岁,赠凉国公。有《契苾明碑》以记其功。

  • 邓尉山

    又名袁墓山。或作玄墓山、元墓山。俗名光福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光福镇附近。相传汉有邓尉隐此,故名。民国《吴县志》卷19:“玄墓山在邓尉山东南六里,本为一山,北称邓尉,而南称玄墓也。相传东晋青州剌史郁泰玄葬此,故名。明初,万峰和尚居之,又名万峰山。” 在江苏省苏

  • 亭佐

    秦汉亭部小吏,辅佐亭长处理一亭事务,如亭父、亭卒之属。《后汉书陈寔传》:“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 【检索亭佐 ==>】 古籍全文检索:亭佐     全站站内检索:亭佐

  • 忧国恤民

    忧虑国事,怜恤百姓。汉.徐幹《中论.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元.王恽《题东坡灾伤卷后》:“览其灾伤,肺肝如焚,公忧国恤民之心,为可见矣。”亦作“忧国哀民”。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

  • 大埕镇

    在广东省饶平县东南部、粤闽边界处。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埕圩,人口 1180。明初建村,当时一片盐埕,故名。原属东界公社,1984年析置大埕区,1986年改设镇。依山临海,北为大箔山,南为大埕湾北岸的海积平原。沿岸沙堤发育,西南部沙堤后有潟湖。主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