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偃师市

偃师市

在河南省西部。洛阳市代管。面积948平方千米。人口83.1万。辖13镇、4乡。市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商汤灭夏后,定都偃师尸氏邑,史称“西亳”。《名胜志》:“周武王伐纣回,偃息师戎于此,故名。”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在此筑城,取“息偃戎师”之意,得名偃师。今偃师市东南部府店镇一带古为滑国地。战国属韩。秦置缑氏县,治今偃师市东南缑氏镇,属三川郡。西汉置偃师县(治今偃师市东老城),属河南郡。东汉、三国魏属河南尹。西晋废偃师县入洛阳县。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废缑氏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复置。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偃师县,废缑氏县。大业初复置缑氏县,属河南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废偃师县,四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废,八年再置偃师县,废缑氏县。偃师县仍属河南府。金兴定后属金昌府。元属河南府路。明、清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5年因洛水涨溢,县治由老城迁至槐庙(即今偃师市区)。1948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3年改属洛阳市。1993年撤县设市,由洛阳市代管。地处伊河、洛河下游黄土丘陵区,伊河、洛河横贯中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产小麦、玉米、棉花、甘薯、稻、烟叶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花岗石、大理石等。工业有水泥、水泵、摩托、火电、制鞋、化肥、化工、针织等厂。陇海铁路和310、 207国道经过市境。名胜古迹有商代西亳城遗址、夏商二里头遗址、灰嘴原始公社遗址、春秋滑国故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魏水泉石窑、唐玄奘故里、杜甫墓、唐“升仙太子碑”、唐圣教序碑等。


猜你喜欢

  • 牦牛

    生长于青藏等高原的哺乳类反刍动物。又作髦牛等。藏语称“雅”,野生的为“仲”,为藏族所崇拜的图腾之一,历史传说甚多;已驯化的称“罗尔”,兼有宝贝、珍宝含意。是藏族畜牧业的主要牲畜品种。比一般黄牛体大健壮、性猛难驯,鬐甲高,垂皮小,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肩、胁、腹下长毛蓬生,尾垂长毛呈掸状。能适应空气稀薄、高海拔自然环境,耐寒、耐粗饲。藏族生活必需的部分酥油、肉食以及牛毛帐篷、牛皮船等,都来自

  • 衍数

    《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后因以“衍数”指五十。南朝 宋颜延之《大筮箴》:“时至运来,当在三五;功毕官成,几乎衍数。”【词语衍数】   汉语词典:衍数

  • 刘梁约卒于此年(? —180?)。

    按,《后汉书•文苑列传》卷八十下云“光和中,病卒”,光和共七年,三年约为其中,姑系于此。

  • 萧朱结绶

    萧朱:指西汉人萧育与朱博。结绶:结印绶,比喻互相推荐而同显荣于世。萧育字次君,是萧望之的儿子,他为人严峻威猛,屡次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很少得到升迁。年轻时,萧育和陈咸、朱博是好友。过去有王阳、贡公互相援引的美谈,所以长安有俗语说:“萧朱互相援引,王贡相互

  • 东山佩玦

    《左传.闵公二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北狄一支系,在今山西垣曲一带。)……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偏衣,以背缝中分,左右异色,故曰偏,半同公服色),佩之金玦(金玦,青铜做成像玉玦之佩饰,起兵符之用。)。……狐突叹曰:‘……衣之龙服,远其躬也;佩以

  • 顺天应人

    《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 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孔颖达疏:“殷汤 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后因以“顺天应人”谓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三国 魏 阮籍《通易论》:“人而说之,说而教之,顺天应人。”

  • 何时

    【介绍】: 宋南安军上犹人。隐居博学。元兵攻上犹,率仆从、义勇与战,力不支被执,誓不肯降,被杀。 【何时作品 ==>】 

  • 杨承信

    【生卒】:921——964字守真,沙陀部人。后晋开运初,为右羽林将军。继父职,为平卢军节度使。仕后汉,历安、鄜两州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后周广顺初,加同平章事,进封鲁国公。宋初,加兼价值侍中,征讨李筠时,任泽州西面都部署。乾德元年(963),进封赵国公。有才能,善议论,累历藩镇,为政不苛。卒,赠中书令。【生卒】:921—964宋时沙陀人,字守真。杨承勋弟。幼以父任为牙校。契丹灭后晋,以承信继父职,

  • 不经之说

    同“不经之谈”。唐 元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 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清 邹容《革命军》第一章:“自秦始统一宇宙,悍然尊大……多援符瑞不经之说,愚弄黔首。” 见“不经之谈”。清邹容《革命军》1章:“自秦始统一宇宙,

  • 陈规

    【生卒】: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中明法科。建炎元年(1127),知德安府,旋除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改知顺昌府,金兵攻城,与刘锜督战,击败金兵。年七十而死。赠右正议大夫,后追封忠利侯。著《攻守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