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校尉
官名,汉置,武官,位低于将军,高于都尉,掌取善马。《汉书·李广利传》:“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注:“师古曰:一人为执马校尉,一人为驱马校尉。”
官名,汉置,武官,位低于将军,高于都尉,掌取善马。《汉书·李广利传》:“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注:“师古曰:一人为执马校尉,一人为驱马校尉。”
见“选贤与能”。郭沫若《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三》:“他主张德政,主张~,主张大一统。”
在今安徽宁国县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旗鼓山 “在县北十五里。左旗、右鼓二山并峙”。
①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所在葭芦郡(或名芦北郡,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初复置文州,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五里白水江南岸)。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中三年(782)移治今文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一带。宋端平后乱废。元复置,属图沙玛路。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岩陡谷深,径路悬绝,有阴平道,为入蜀捷径。②隋大业十二年(606)置
即长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缘以大江,限以巫山。”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大江浩洋曲江有涛,竟以隘狭也。”《水经·江水》:“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皆此。即“江水”。指今长江。
官名。① 西汉太常属官。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太祝令置。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改为庙祀令。职掌祠祀事宜。②西汉詹事属官。成帝鸿嘉三年(前18)詹事官省,并属大长秋。③东汉少府属官。员一人,秩六百石,掌宫中小祠祀。有丞一人。官名,即太祝令,汉置,属太常,六百石,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六令丞
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是年夏,洪稚存以将应京兆试人都,先生邀与同寓,遂偕稚存人都门诗社。时翁学士方纲、蒋编修士铨、程吏部晋芳、周编修厚辕、吴编修锡麒、张舍人埙共结诗社,邀先生及稚存人会。每一篇出,人争传之。”
读音:gāo【源】 ①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一作咎繇)之后,见《风俗通》(1,11,12,17,60)。②春秋时越大夫皋如之后(60,62)。③彝族姓(130)。【变】 亦作〔皐〕(7,12)、〔臯〕(60)、咎(17)。【望】 广陵(17,60,418)。【布】 浙江上虞(279)、上海嘉定(351)、云南东川(380)、巍山(130)、台湾台北(64,68,261)、山东章丘、济南等地均有此姓。
位于今北京延庆县境内,为居庸关之北口。两山夹峙,中通一径,内长城依山险修筑,易守难攻,故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 八达岭长城 【检索八达岭 ==>】 古籍全文检索:八达岭 全站站内检索:八达岭
1795—1873 清山西五台人,字健男,号牧田,又号松龛。道光进士。道光十六年(1836)出为广西浔州知府。二十二年擢广东按察使。二十六年授广西巡抚,旋调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咸丰元年(1851)授太仆寺少卿。同治二年(1863)命在总理衙门行走,旋授太仆寺卿、京师同文馆大臣。
偏正 拳拳,恳切。诚挚、殷切地思念。[例]儿子在外地读书,她老是放心不下,~。△描写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