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

①泛指萎靡不振的亡国音乐。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三下》: “骄溢妄行,于是群臣相持而唱于庭,靡靡之音,人以龟其必亡。” ②泛指萎靡不振趣味低下的乐曲。田汉《<聂耳>与聂耳影片》: “聂耳的曲子有力地征服了当时某种 ‘靡靡之音’ 和一些封建法西斯的狂吠。 ” ●《韩非子·十过》: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 ‘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 ‘诺。’ 因静坐抚琴而写之……遂去之晋。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 ‘有新声,愿请以示。’ 平公曰: ‘善。’ 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 ‘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平公曰: ‘此道奚出?’ 师旷曰: ‘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 ” 税车: 谓解脱驾车的马。师涓: 春秋时卫国乐官。相传卫灵公出访晋国,途经濮水,夜半闻奏新声,便命随从师涓记下乐曲奏于晋平公。晋国乐师师旷辨出此曲为殷纣王乐官师延所作,其乐曲萎靡不振,为亡国之声。


偏正 靡靡,颓废淫荡或低级趣味。指柔弱消沉或低级趣味的音乐。杨沫《青春之歌》1部19章:“他在一叠唱片里又挑了一阵,‘他妈的,全是美国的~。来,只好听听麦克唐娜的吧?’”△贬义。多用于指低级或格调不高的音乐作品。→亡国之音 郑卫之音 ↔阳春白雪。也作“靡靡之乐”、“靡靡之声”。


猜你喜欢

  • 花攒锦簇

    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不说当日酒筵笑声,花攒锦簇,觥筹交错,耍顽至二更时分,方才席散。”亦作“花攒锦聚”。清 陈维崧《贺新郎.春夜听鼓师挝鼓》词:“隐隐春雷慢吐,十三段花攒锦聚。” 见“花团锦簇”。《金瓶梅词话》76回:“当日

  • 晋太子仇袭殇叔而自立,是为文侯。

    《史记晋世家》云:“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 施养浩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静波,号茗柯,一号西。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四川荣经知县。坐事戍宁古塔,寻得放还。工书,能诗,客京师,为公卿推重。 【施养浩作品 ==>】 

  • 三澨

    《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对三澨的解释众说纷纭,其说主要有:(1)水名。在今湖北京山县、天门市境。汉郑玄《尚书》注:“三澨,水名,在江夏竟陵县界。”唐孔颖达疏:“三澨,水名,入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 法衣丹尼哈番

    即“法依旦尼哈番”。

  • 主衣

    官名。南朝皆置,掌御用衣服器玩。皇帝、后宫、东宫、诸王处均置。宋为女官,准二卫五品,敕吏比六品;梁置东宫主衣局,多用左右亲信,以寒人充任。北魏亦置。北齐有主衣局,隶门下省。唐代殿中省尚衣局置十六员,诸陵署(台)置四员。 【检索主衣 ==>】 古籍全文检索:主衣 

  • 不避斧钺

    钺:古代兵器,形状像斧而大,青铜或铁制成。不怕斧钺之灾,指不怕杀头。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用于大臣冒死进谏。《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三二章:“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

  • 矫情饰行

    犹矫情饰貌。《隋书.炀帝纪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见“矫情饰貌”。《隋书炀帝纪下》:“每~,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 五君咏

    《宋书.颜延之传》载:元嘉三年,颜延之被“征为中书侍郎,寻转太子中庶子,顷之,领步兵校尉,赏遇甚厚。延之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出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愤,乃作《五君咏》,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后因以“五君咏”为咏高尚之士的典故。唐孟郊《上包祭酒》诗:“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 游栋云

    清中期人。本籍四川巫山,寄籍华阳。初以武举人补官把总。从征廓尔喀,用兵苗疆,以功升至宁羌营游击。嘉庆中,先后从额勒登保、杨遇春镇压白莲教起义,转战陕西、四川、湖北。累官至总兵,历狼山、河州、陕安、宁夏等镇。后被贬降,道光初年卒。 【游栋云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