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桑榆

桑榆

《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宋 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桑榆”指桑树、榆树,二者连言形容日暮,常用以比喻晚年。

《汉书·冯异传》: “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 ( mǐn) 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颜师古注: “桑榆,谓晚也。”

“桑榆”因形容日暮,故可喻指西边。谓在东边失去,可在西边收到。以喻这边失败了,那边却可得到胜利。

《后汉书·孟尝传》: “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李贤注: “谓日将夕,在桑榆间,言晚暮也。”

叶剑英元帅曾有诗云: “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抒发了革命者 “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豪情壮志与乐观主义的精神。“满目青山夕照明”,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

“桑榆”谓 “晚”,系由形容、比喻而来。


猜你喜欢

  • 留髡送客

    髡:指淳于髡,战国时齐人。留下淳于髡而送走其他客人。指留下尊贵的客人畅饮或住宿。《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淳于髡至赵搬救兵解齐国之围,齐王设酒宴庆功。最后送走其他客人,只留髡一人畅饮。旧时也用作青楼留客的典故。 【典源】《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传》:“ (

  • 铜湾市

    即今湖南怀化市东六十四里铜湾镇。宋置铜安砦。清时有把总驻防。

  • 全唐诗人名考

    吴汝煜、胡可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的卷次为序,一方面对诗中的人名进行了考证,一方面又对诗人生平作了辨补,二者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该书的最大特点是考订精严,发明良多,征引繁富,既是集成之作,又有拓荒的性质与开风气的作用。书中除重点考订出《全唐诗》诗题及内容中的人名七千多人次外,值得称道的还有:考订“一作”的正误;考订诗题中人名的衍夺;

  • 邵皓

    读音:shào hào【源】 邵姓有皓首者以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姓氏寻源》注云: “邵姓有皓首者,以为氏。”皓首,白头,当指白发老人。郑樵将其归入“以名氏为氏”之列,且云: “晋有平阳从事邵皓宣邪。”

  • 柳元景

    【生卒】:406—465南朝宋河东解人,字孝仁。少善骑射,以勇称。刘骏(孝武帝)镇襄阳时,以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孝武帝大明三年为尚书令、太子詹事、侍中中正,改封巴东郡公。累迁侍中、骠骑大将军、南兖州刺史,留卫都下。孝武帝死,与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仆射颜师伯并受遗诏辅幼主。前废帝杀戴法兴,元景忧惧,密谋废立,事泄被杀。

  • 高淹

    【生卒】:?—564 【介绍】: 北齐宗室。字子邃。高欢第四子。东魏孝静帝元象中,封平阳郡公,累迁尚书左仆射。北齐文宣帝天保初,进爵为王,官至太尉。武成帝大宁元年,迁太宰。性沉谨,以宽厚称。卒于晋阳,或云被鸩死。 【高淹作品 ==>】 

  • 贵州自治学社

    清末贵州革命团体。隶于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1907.12)由张百麟、黄泽霖等在贵阳发起成立,社员达十万人。借立宪为名,在学校、会党和新军中开展活动,又发行《西南日报》为宣传机关。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在贵阳城外响应,宣布贵州独立,成立军政府。后刘显世发

  • 杨本岩

    【介绍】: 元庐陵人。为白鹿书院山长。元季兵起,率兵保乡里,以功迁本县主簿。 【杨本岩作品 ==>】 

  • 凤皇来仪

    同“凤凰来仪”。晋 成公绥《啸赋》:“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 见“凤凰来仪”。《警世通言》卷1:“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令人伐之。”

  • 观音堡

    即今四川雅安市西南四十里观化乡。清允礼《西藏往返日记》:雍正十二年(1734)十二月,“十一日, 出(雅州)府南门上坡西南行……竞一日之力,仅行四十五里,泥淖颠蹶,而至观音铺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