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
在福建省罗源县城东罗源湾畔、碧里村岭头山上。拾级而上,山腰有巨石突起,貌似蟾蜍。由石缝中转侧穿入,悬崖峭壁,突兀眼前,高100多米,其下有天然洞室,洞高20多米、广600平方米,碧岩寺即在其中。石洞正上方有一树倒悬,名千叶宝莲花。洞顶上有“回仙岩”三个大字,尚依稀可辨。洞壁刻有古人游览诗及题刻,正中“戛云喷雪”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洞内有流米岩、金鸡笼等神话传说遗迹。登洞之对面山上观碧岩,犹如雄狮张口怒吼,寺恰在狮嘴中,故碧岩又称狮岩。
在福建省罗源县城东罗源湾畔、碧里村岭头山上。拾级而上,山腰有巨石突起,貌似蟾蜍。由石缝中转侧穿入,悬崖峭壁,突兀眼前,高100多米,其下有天然洞室,洞高20多米、广600平方米,碧岩寺即在其中。石洞正上方有一树倒悬,名千叶宝莲花。洞顶上有“回仙岩”三个大字,尚依稀可辨。洞壁刻有古人游览诗及题刻,正中“戛云喷雪”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洞内有流米岩、金鸡笼等神话传说遗迹。登洞之对面山上观碧岩,犹如雄狮张口怒吼,寺恰在狮嘴中,故碧岩又称狮岩。
(《魏志•武帝纪》卷一)按,《秋胡行》诗有“晨上散关山”语,当是兵出散关时所作。
《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孔传:“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后以“明目达聪”谓体察民情,听取民声。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夫明目达聪,务广闻见。”并列 聪,听觉灵敏。眼睛明亮,耳朵灵敏。指执政者要广泛深入地体察民情,多方地听取意见,以明辨是非。语本《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夫~,务广闻见。”△褒义。 多用于政治生活方面。↔闭目塞聪【词语明目达
天台山主峰。在今浙江天台县东北二十八里。海拔1110米。《方舆纪要》卷89浙江总叙:华顶峰“绝顶东望沧海,少晴多晦,夏犹积雪, 自下望之若莲花之萼,亭亭独秀,因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崇祯五年(1632)三月十六日,“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即此。在浙江省东北部。为天台山主峰,海拔 1098 米。唐李白《同友人舟行》:“华顶窥绝冥,蓬壶望超忽。”即此。
源见“雁足书”。指鸿雁,借指信使。唐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诗:“湘南客帆稀,游子寡消息。经时停尺素,望尽云边翼。”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上.花上金铃》:“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初,宁王日侍,好声乐。……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唐玄宗天宝年间,宁王李日侍在春暖花开季节,用红丝编织成绳子,上缀金铃,系于花上。每有鸟儿落在花上,便令看守人员拉绳索把鸟儿惊走。后因以“金铃”用为惜花的典故。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踏草怕泥
即“拔都鲁”。 【检索拔突 ==>】 古籍全文检索:拔突 全站站内检索:拔突
元礼部教坊司所属机构。秩从六品,掌乐舞承应之事。设署令、署丞、管勾各一人。
【生卒】:452—536 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十岁读葛洪《神仙传》,就有养生之志。勤奋好学,读书万余卷,长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兼通琴棋书法。齐时历诸王侍读、奉朝请。后隐居茅山,从孙游岳受符图经法。萧梁代齐,进献图谶,
【生卒】:1231——1316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幼从刘秉忠学。中统三年(1262)由张文谦荐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为提举诸路河渠。至元元年(1264)随张文谦行省西夏,修复古渠。二年,任都水少监。十三年与王恂、许衡等负责修新历,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
【介绍】:李商隐《马嵬二首》其二颈联。两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当时”与“此日”相对照,意谓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私语盟誓,自以为可永世相守,哪知却导致今日六军驻马、生离死别的后果,前句是果,后句是因,“当时”的荒淫才造成“此日”的离散,诗人用逆挽法,突出了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所招致的悲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