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山

秦山

①一名大斤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默特左旗等境之大青山。《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九年 (599),高颎等伐突厥都蓝,“突厥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

②在今江西瑞昌市南。《清一统志 ·九江府一》:泰山 “在瑞昌县南三十里。高十余里,登之可望匡庐大江。其上金盆泉,可灌田数百顷。有梅谷甚幽胜”。

③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秦山 “俗云秦头魏尾,因名”。《清一统志·河南府》: 秦山 “亦名三山。相传即周之三王陵也”。

④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元和志》 卷6虢州阌乡县: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华州,山高二千丈,周回三百余里。” 《明一统志》 卷29河南府: “谚曰: 秦为头,虢为尾,与太华相连。故名。”

⑤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北。《寰宇记》 卷161富川县: “秦山在县北三十里。高二千余丈,南接富川,北连道州。吴孙权未立时,此山夜忽闻有雷声,因开六洞,南北可数十里,出水其中,有石鼓、石柱、石坛。”

⑥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五十里,接宜君县界。《方舆纪要》 卷54白水县: 秦山“连亘绵远,道通鄜、延、环、庆,其断处为暗门,最险隘”。


古山名。又作大斤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高颎出击突厥,“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即此。参见“大斤山”。


猜你喜欢

  • 大乐副正

    官名。为大乐正的副职,见“大乐正”。

  • 初五日,龚自珍(1792—1841)生。

    自珍又名巩祚,字瓖人,号定盒,晚号羽塔山民,浙江仁和人。年十二,从段玉裁学《说文》。初由举人援例为中书,道光九年成进士。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十九年,告归。越二年,卒于丹阳书院。著有《龚自珍全集》。事迹见吴昌绶《定盒先生年谱》、黄守恒《定盒年谱稿本》、张

  • 发乎情,止乎礼义

    从自身的真情实感出发,而落脚到礼义教化上。 强调作文须有教育目的,不能只抒发一己的感情。语出《文选.卜商〈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宋.桂舟《自

  • 史嚣论虢将亡。

    其“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之说表现出明确的民本思想。《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史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德,其何土之能得?’”

  • 郭家金穴

    《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载:郭后弟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后以“郭家金穴”喻豪富之家。《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一愿得邓氏铜山,二愿得郭家金穴。”

  • 苏汝谦

    【介绍】: 清广西灵川人,字栩谷,或作虚谷,号雪波。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直隶新乐知县。工诗词。有《雪波词》。 【苏汝谦作品 ==>】 

  • 浑偘

    【生卒】:797—865 【介绍】: 唐皋兰州人,字复贵。浑镐子。九岁,由宏文生明经及第。释褐为同州参军。既冠,随父从军。宪宗元和十二年,镐因兵败贬循州,偘随侍南行。穆宗长庆中,起为右龙武军仓曹参军。累官太府少卿。武宗时,为太仆卿。宣宗初,改少府监,迁司农卿,出刺

  • 滃溪

    亦作翁溪、翁水。即今广东翁源县境之翁水。《明史·地理志》 翁源县: “东有灵池山,滃溪出焉,即泷头水。”

  • 龙级山

    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0思城州:龙级山“在州(治今思城乡)治西南。山盘旋高峻,层级而上”。

  • 竭泽

    即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不应虞竭泽,宁复叹栖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