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

原作“犹豫未有所决”。形容拿不定主意。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兵长驱直入,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孝成王遣使求救于魏。魏安厘王派魏将晋鄙率兵救赵,但晋鄙惧怕秦军,停兵汤阴不进。这时,魏王又派新垣衍至赵,要求赵尊秦为帝以换取秦国撤兵。对此,赵王和赵国执政大臣平原君赵胜一时都拿不定主意。这时,齐人鲁仲连前去见平原君,痛斥尊秦为帝的谬论并和新垣衍进行面对面的辩论,将其尊秦为帝理由逐条驳斥,使得新垣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也坚定了赵王的抗敌决心。恰在此时,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前来救赵,秦兵退去,赵国得以保全。

【出典】: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或以为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 唐·令狐德棻《北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偏正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语本《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廖辉英《红尘孽债》:“君雄走了几步,在心里~:要不要去车里打那支电话?”△贬义。用于判断行动方面。→优柔寡断 犹豫狐疑 狐疑不决 迟疑未决 举棋不定 迟疑不决 ↔当机立断 快刀斩乱麻操刀必割 毅然决然斩钉截铁。也作“犹疑不决”、“犹疑不定”、“犹豫未决”、“游移不决”。


【词语犹豫不决】  成语:犹豫不决汉语词典:犹豫不决

猜你喜欢

  • 完颜蒲察

    ?—1129 金穆宗(盈歌)子。收国二年(1116),会斡鲁古孛堇等击高永昌,破其兵,取东京(今辽宁辽阳)。后与习古逎等击奚王霞末于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大明城)之西。又败辽军于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及西京(今山西大同)。天会四年(1126),宗望等攻宋,与娄室等专事晋陕,为东路军策应,下

  • 西周繫年異同表 干支戊辰 公元前953年

    朝 代 支配者 今本 竹書 外紀 通誌 經世 通考 翦伯贊 董作賓 范文瀾 陳夢家 丁 山 吳其昌 陸、林 張汝舟 周 穆 王 10 49 49 24  24 13 11 49 49 54 周 孝 王     2       西周諸侯年表(陸、林考訂) 國 名 政權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 次 輔 政 者 備

  • 邓洪震

    宣化(今广西南宁)人。隆庆初,为兵部郎中,因地震上疏言事。后以病归。万历改元,交章推荐,竟不复起。 【邓洪震作品 ==>】 

  • 轮台归汉

    《汉书.李广利传》:李广利出兵大宛,“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西域传上》:“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据《汉书

  • 龙头铺镇

    在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北部。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头铺,人口 2700。以有石似龙头,明、清为善化县铺递,故名。1950年属长沙县十五区,1952年属五区。1956年设龙塘乡,1958年为龙头铺公社。1959年划归株洲市郊区,1965年划归株洲县。1984年复归株洲市郊

  • 和政县

    北周保定元年(561)置同和县,宣政元年(578)改为和政县。治今甘肃岷县东北。属同和郡。隋属临洮郡。唐属岷州;上元二年(761)地入吐蕃废。和速嘉 又作合速嘉。金女真部落姓氏。 【检索和政县 ==>】 古籍全文检索:和政县     全站站内检索:和政县

  • 唐紀年 干支甲辰 公元704年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都 廟號 謚號 建元 年號年次 輔政者 備 注 周 武曌 長 安  則天后 13 13長安4年 宗楚客等  渤 海 ①大祚榮 龍泉府  高 王 1 7年  在東北 大蒙(南詔) ②蒙邏盛炎 巍 山 世 宗 興宗玉 1 31年  在雲南 吐 蕃 ④棄隸蹜贊 邏 些    元年   突

  • 崇安场

    五代南唐保大九年 (951) 置,属建阳县。即今福建武夷山市 (崇城镇)。北宋淳化五年 (994)升为崇安县。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即今福建省武夷山市驻地崇城镇。属建阳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崇安县。

  • 棠叶

    借指显著的政绩。唐杜牧《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芜湖,感旧伤怀因成十六韵》: “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 参见:○甘棠遗爱 【检索棠叶 ==>】 古籍全文检索:棠叶     全站站内检索:棠叶

  • 斡耳罕河

    即斡儿寒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元史明帝纪》: 天历二年 (1329),“帝即位于和宁之北。…… (五月) 庚申,次斡耳罕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