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古今语录>谚语

养蜂谚语、农谚解读(名句推荐)。

我国农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谚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它具有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耐人寻味的特点。这些农谚通过广大农民口耳相传、世代相袭,流传和保存至今。

作为农业组成部分的养蜂业,也积累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谚语、农谚。

养蜂谚语、农谚解读:

谚语:有收无收在于天,收多收少在于蜂。

[解读]:养蜂是露天工厂,旱涝不保收,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养蜂为了多采蜜就要在花期到来之前培育适龄采集蜜蜂,使采集蜂的出现正好和流蜜期相吻合。要避免花开蜂不强,蜂强花已过。所以说收多收少在于蜂。

谚语:养蜂不种花,一年就搬家。

[解读]:蜜蜂以植物的花蜜、花粉为物质基础生存,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绿化美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有计划地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尤其是定地蜂场,每年一定要有2个以上的主要蜜粉源植物和一定数量的辅助蜜粉源植物。

谚语:冬天阳,蜂满房;夏天阳,腿带金。

[解读]:指在每年的2月汉中、安康地区如果气温高,此时正是蜂群开始包装繁殖的时候,温度高有利于蜂群繁殖,故蜂满房。夏天温度高,植物开花泌蜜量大,蜂群采集积极,腿上带满花粉团。

谚语:追花夺蜜。

[解读]:追花夺蜜指常年在外饲养蜂群,在全国各地四处流动赶蜜源放蜂。多为饲养西方蜜蜂。

谚语:今年铲一半,明年收半罐;今年铲的扎,明年扫蜂渣。

[解读]:铲指割或取。指饲养在木桶、木箱、土洞里的中蜂,每年秋后收取蜂蜜时,采取毁巢取蜜的方法。连蜂巢一块割下,伤蜂伤子,对蜂种资源破坏很大。取蜜一般要给蜂群留下足够的越冬饲料,不能全取完,因为后期蜜源基本枯竭,蜂群难以采集花蜜和花粉。如果当年没有留下足够的越冬饲料,蜂群会因饥饿死亡,来年没有收成。

谚语:一只好王,千斤蜜糖。

[解读]:蜂王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通常每个蜂群只有1只蜂王,体较工蜂长1/3,腹部较长,末端有螫针,腹下无蜡腺,翅仅覆盖腹部的一半,足不如工蜂粗壮,后足无花粉筐。

蜂王本来和普通的工蜂无分别,普通工蜂孵化成幼虫后食三四日蜂王浆,但是如果是1条好运气的幼虫(又称蜂王幼虫)被安排住入王台,就终生有蜂王浆食,就会发育成蜂王。但是王台不只1个,有十个八个,最先破蛹而出的蜂王会杀死未破蛹的蜂王幼虫。

蜂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蜂群的生产。因此,养蜂者都很重视蜂王质量。转地放蜂每年至少要换1次蜂王,定地饲养蜂场至少2年换1次蜂王,以保持蜂王的生产能力。

众所周知,人们称农谚为生活的向导,生产的指导。它是祖国农业科学一项十分宝贵的遗产。在新形势下,编写、整理和运用农谚为养蜂服务,是当前广大蜂业科技人员服务蜂农的有力补充。

诱捕蜜蜂方面的谚语有:

1、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

2、卖种不卖桶,有桶就有种。

[解读]:在我国的广大山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中蜂蜂种资源,只要在向阳高坡,房前屋后等目标明显处放置蜂桶就可以诱捕蜂群了。

蜜蜂授粉方面的谚语有:

1、果园养蜂,果多蜜丰。

2、要想果子长得好,还得蜜蜂把花咬。

3、二亩果园一箱蜂,蜜旺果丰吃不空。

[解读]:这些谚语深刻揭示蜜蜂对果树生产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语言精练,极易理解,耐人寻味。虽然劳动人民不知异花授粉和杂交等优越性,更不知蜜蜂授粉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他们通过实践得出真知,通俗明了,十分形象且朴实无华。

养蜂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有:

1、菜花黄,蜂闹房。

2、养蜂无巧,跟着百花跑。

3、惊蛰,不放蜂,十箱九箱空。

果园养蜂,果多蜜丰。这些言语深刻地揭示了时令对蜂群生活的决定性影响,例如油菜大量盛开的时候,正是蜂群繁繁殖与生产的黄金时刻,故有菜花黄,蜂闹房之说。而养蜂技术不难,只要追随蜜源放蜂就可以。深刻揭示了蜜源对养蜂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寥寥数字,使蜜源与养蜂关键技术联接起来,颇使人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那么深远,富有哲理。

968oK.com扩展阅读

绩溪谚语警示语解读(名句推荐)


到过绩溪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绩溪话听不懂。据专家考证,绩溪话属吴语系,与北方语言相去甚远,一般人确实很难听懂。不仅如此,绩溪人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还形成了一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谚、民谣,透过这些地方语言,可以看到绩溪人幽默、机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绩溪谚语警示语解读:

历史悠久的绩溪,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行事准则,在如今看来,依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以下是绩溪谚语中的一些警示语,相信你都很熟悉,一起来体会这简单字句下的深刻道理吧。

1、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解读]: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再好再能干的人,也会有不好的时候,不管是本身的变化还是境遇使然,就像自然规律一样,花开得再红再艳,也总会有败的时候、枯萎的时候。

2、田要冬耕,子要亲生。

[解读]:田讲究冬耕,子女必要亲生,这都是自然规律。违背规律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3、跟好学好,跟衰学衰。

[解读]:意思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的自然能学些好,跟着差的,自然自己也要败坏了。

4、辛苦赚钱快活用。

[解读]:体现了绩溪人吃苦耐劳、懂得致富与享福的双重乐趣,挣钱的时候不要怕吃苦,花钱的时候不要想着挣钱的苦而不舍得花,挣了钱就是拿来花的。

5、越嬉越懒,越吃咸鱼越嘴淡。

[解读]:如果说生活是一席菜,那么咸淡总相宜,而不能一味的咸或者一味的淡,人过日子也得讲究个松紧适度、劳逸结合。欲望是无止尽的,一味的吃喜欢的菜总是越吃越觉得不带劲、不过瘾,没有食欲了,一味的玩耍享福越觉得慵懒乏味。人就必须得有甘有苦,有做有歇,才会富有活力,生活也充满生机。

6、一个铜钱逼煞英雄汉。

[解读]: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一个铜钱虽少,但身处困境、难关中的人,哪怕再能干再有本事,一点小钱也会让他觉得无助。所以不要太过轻视金钱的作用。

7、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解读]:绩溪人特别讲信用,特别是徽商鼎盛时期,大伙外出做生意,资金流动大,难免要互相借贷以渡过难关,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够不断获取他人支持。

8、会做不如会省,会省不如会打点。

[解读]:绩溪人特别讲究与人相处,所谓和气生财,在中国这样的人情关系社会里,打点就显得特别重要,关系疏通了,财路才会广阔。不会打点的人天天埋头苦干、省吃俭用说不定最后还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9、七碗来,八碗去,差一碗,不来去。

[解读]:绩溪人讲究礼尚往来,别人待我不薄,我待别人更胜,回礼的时候总会多回一些,这样交情才更深厚,如若待对方不如对方待自己,那这交情就不会持续下去了。

10、进门看人色,出门看天色。

[解读]:过去的绩溪人,讲究为人处世之道,这种讲究就如同出门必看天气一般重要。出门看天色,才不会落下没带伞被淋的尴尬,进门看人色,才不会犯下说错话得罪人的冒失。

绩溪的俗语大多从生产或生活的实践中产生、传承和发展。绩溪俗语不仅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其修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时代在进步,语言也在发展。在年轻一代的绩溪人中,已经很难听到原汁原味的绩溪俗语了,只有走到农村去,跟那些老太娘、老太爷聊上半天话,许多风趣的、富含哲理的、让人警省的乡谚和民谣才会在不经意中流淌出来,那时,你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1、一个铜钱逼煞英雄汉。

2、鼓不打不响,话不讲不明。

3、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4、讲话要老实,劝架要出力。

5、真穷好过,假富难当。

6、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7、好马不吃回头草。

8、辛苦赚钱快活用。

9、阎王注定三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10、田要冬耕,子要亲生。

11、没个冬瓜奈何,端个葫芦出气。

12、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13、上梁不正下梁歪。

14、越嬉越懒,越吃咸鱼越嘴淡。

15、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时难。

16、远水难救近火。

17、老公老婆,半夜打,半夜和。

18、蜜糖嘴,黄连心,口是心非要当心。

19、七碗来,八碗去,差一碗,不来去。

20、无义之财不取,酒肉朋友少交。

21、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不成学问。

22、一窑不出两样货,一被不盖两样人。

23、进门看人色,出门看天色。

24、徽州骆驼绩溪牛。

25、跟好学好,跟衰学衰。

26、千般生意万般难,讨饭容易赶狗难。

27、会做不如会省,会省不如会打点。

28、求人不如求己。

29、远亲不如近邻。

30、十人人劝,不敌一个人煽。

31、只要男女相爱,就可成双成对;不论有钱没钱,都要成又成圆。

32、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3、老来学木匠,学来学去不登样。

小雪节气的农谚、气象谚语(名句推荐)


关于小雪节气的农谚、气象谚语: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

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

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

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

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

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

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

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

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

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种植蔬菜、水果的谚语、农谚(名句推荐)


关于种植蔬菜、水果的谚语、农谚:


● 春分栽菜。

● 大暑摘瓜。

● 种葫芦靠墙。

● 水葫芦,旱西瓜。

● 瓜茬瓜,不结瓜。

● 未种瓜,先搭棚。

● 七月半,种早蒜。

● 深栽茄子浅栽葱。

● 葱怕雨淋韭怕晒。

● 深栽洋芋浅栽姜。


● 不是肥土不栽姜。

● 茄子栽花烟栽芽。

● 风凉茄子自在瓜。

● 枇杷枇杷,隔年开花。

● 向阳荔枝,背阳龙眼。

● 麦子上场,核桃半瓤。

● 人靠吃饭,菜靠喝水。

●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 黄瓜爱水,丝瓜爱藤。


秋天、秋季的谚语、民谚、农谚(名句推荐)


关于秋天、秋季的谚语、民谚、农谚:

● 秋热收晚田。

● 秋耕深,春耕浅。

● 立秋三天遍地红。

● 雁来雁去换春秋。

● 夏作秋,没得收。

● 晚稻全靠伏天长。

● 冷收麦,热收秋。

● 不刮风,难下秋雨。

● 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 春菜,夏瓜,秋萝卜。

●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 秋放近坡,冬放高坡。

●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 田怕秋旱,人怕偷懒。

夏天、夏季的谚语、民谚、农谚(名句推荐)


关于夏天、夏季的谚语、民谚、农谚:

● 立夏三日开蚕党。

● 春放阴坡夏放凉。

● 冬放洼塘夏放岗。

● 夏雨多,开渠道。

● 春差日子夏差时。

● 夏至雨点值千金。

● 立夏雨,涨大水。

● 立夏晴,雨淋淋。

● 立夏雷,六月旱。

●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

●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

●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 立夏下雨,九场大水。

●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 立夏小满,江河水满。

清明时节的谚语、农谚、俗语(名句推荐)


关于清明时节的谚语、农谚、俗语:

★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 清明冷,好年景。

★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 清明暖,寒露寒。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种植经济作物与庄家的谚语、农谚(名句推荐)


关于种植经济作物与庄家的谚语、农谚:


● 春菜如虎。

● 旱不死的芝麻。

● 茄子栽花烟栽芽。

● 谷雨前,好种棉。

● 禾耘三遍猪无糠。

● 枣发牙,种棉花。

● 小满花,不到家。

● 小满种棉不到家。

● 旱收芝麻涝收豆。

● 沙土花生粘土麦。


● 花生苗齐八成收。

● 高地芝麻洼地豆。

● 高山多雾出名茶。

● 明前茶,两片芽。

● 麻割八十八(天)。

● 当天采芽,当天做芽。

● 清明发芽,谷雨采茶。

● 谷雨前茶,沁人齿牙。

● 适时采叶,香味馥烈。

● 花生花生,沙土蔓延。


夏至谚语(名句推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关于夏至的谚语流传下来的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夏至谚语。

1、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2、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3、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4、夏至不雨天要旱。

5、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6、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7、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8、爱玩夏至日,爱眠冬至夜。

9、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10、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11、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12、夏至无雨干断河。

13、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

14、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15、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16、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17、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18、夏至无雨六月旱。

19、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20、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21、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22、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23、夏至闷热汛来早。

24、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馄饨免疰夏。

25、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

26、夏至下雨十八河。

27、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28、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29、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30、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31、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32、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33、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34、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

35、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36、夏至雨点值千金。

37、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38、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

39、夏至狗无处走。

40、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41、夏至无云三伏烧。

42、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

43、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44、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45、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46、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47、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48、夏至馄饨免疰夏。

49、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每年的6月22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就是夏天到了。从这一天起,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就开始了。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

夏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九九歌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而下面这个夏至九九歌也许更明白如话: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首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当然,我国地域十分广阔,又由于世界气候变暖,民间各地流传的“九九歌”也不一定适用。入伏后,天气炎热,这是大趋势。

渭南潼关农谚谚语例句


潼关位居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素有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潼关农业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 325工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止目前,新发展设施农业800多亩,其中日光温室500余亩,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200多亩。

渭南潼关农谚谚语:

1、桃吃饱,杏伤人,梅子树下埋死人。

2、富在有德,穷要有志。

3、秋后犁地不带耱,不如家里坐。

4、神正不怕香炉歪。

5、麦黄种豆,豆黄种麦。

6、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7、社前十日不是,社后十日不迟。

8、亏把人吃不死,便宜能把人占死。

9、谨慎的庄稼,消停的买卖。

10、黄疸收一半,黑疸不见面。

11、七月半栽如蒜。

12、进了门,不看人,先看你的和面盆。

13、锄头有水,杈头有火。

14、不怕伏里苗,单怕秋里旱籽。

15、冬(冬至)到寒食(清明)一百五,吃麦丢下六十天。

16、蚕老一时,麦熟一响。

17、冬上金,腊上银,正月上粪是哄人(施肥)。

18、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19、有苗不悉长。

20、麦过小满自死。

21、枣芽发,种棉花;椿树发卧下老鸦,赶紧种花。

22、四月芒种才搭镰,五月芒种不见田。

23、在家不敬人,出门人不敬。

24、(玉米)白露不出头,拔的喂了牛

25、韭菜葱,屎尿拥。

26、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

27、果园要养蜂,瓜园不栽葱。

28、参宿后响,麦刚种上。

29、桃三,杏四,梨五年,栽下枣树当年甜。

30、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31、花见花,四十八,要收花旱五八。

32、若要公道,打个颠倒。

33、早上立了秋,下午凉飕飕。

34、谷要稀,麦要稠,芝麻地里卧下牛。

35、吃了人的中软,拿了人的手软。

36、(种白菜)立秋前三日不早,立秋后五日不晚。

37、给得好心,给不得好脸(教育从严)。

38、七月向下,锄头高挂。

39、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播种到立夏。

40、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41、男怕穿靴(足肿),女怕戴帽(头肿)。

42、旱不死的谷,饿不死的猪。

43、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44、四十五,离奶母(猪羊),鸡抱鸡二十一,鸭抱鸭二十八。

45、谷三千,麦六十,豌豆好的只八颗。

46、谷间一寸,等于上粪。

47、头伏萝卜,中伏芥,末伏种好蔓菁菜(三伏里头种白菜)。

48、应人事小,误人事大。

49、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早起三朝顶一日。

50、小麦迟种没头(分蘖少)油菜迟种没油。

51、立春早,清明迟,春分植树最适宜。

52、谷雨前种棉花,谷雨后种好豆。

53、麦没二旺。

54、没有给一口,强似有时给一斗。

55、种地不上粪,等干瞎胡混。

56、宁叫掂锄,不叫掂搂。

57、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58、稠秋稀麦饿死人,稀花显疙瘩,稠花拾出花。

59、齐(起)白露,种高山,白露过,种沟坡,(种麦)

60、立冬种埋头子麦。

61、牛过谷雨吃饱草,人过芒种吃饱饭。

62、谷返青,不见面,麦返青,压折担。

63、麦争日,秋争时。

64、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

65、种成的麦,锄成的秋。

66、路遥知马力,久后见人心。

67、等墒不等时。

68、花见瓜,二十八。

69、一九二九透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河边行走,七九八九抬头看柳,九九杨花开,十九燕子来。

全县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六镇,84个行政村,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城区人口5.5万人,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8.75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6亿元,增长3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5亿元,增长27.6%;财政支出达到11.66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91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46元,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2亿元,增长15.6%。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管理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