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五代后梁沁水(今属山西)人,一作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浩然。博通经史,善诗文。隐居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工山水画,作云中山顶,颇有峻厚气势。自称兼取吴道子用笔、项容用墨之长,创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为一时之冠。与董源、关仝、巨然同为四大名家,关仝、范宽等并师事之。所作山水画列为神品。著有《笔法记》一卷,又称《山水诀》,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之说,对后世颇多影响。存世《匡庐图》摹本,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检索荆浩 ==>】 古籍全文检索:荆浩 全站站内检索:荆浩
五代后梁沁水(今属山西)人,一作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浩然。博通经史,善诗文。隐居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工山水画,作云中山顶,颇有峻厚气势。自称兼取吴道子用笔、项容用墨之长,创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为一时之冠。与董源、关仝、巨然同为四大名家,关仝、范宽等并师事之。所作山水画列为神品。著有《笔法记》一卷,又称《山水诀》,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之说,对后世颇多影响。存世《匡庐图》摹本,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北魏置,属巴州。在今四川阆中市。《魏书僚传》: 孝昌中,“ (魏) 子建启以 (隆城) 镇为南梁州”。《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元年 (529),“又立隆城镇”。胡三省注: “宋白曰: 取其连冈地势高隆为名,后为隆州。” 皆即此。
亦作托扑鲁克。即今新疆英吉沙县东南托普鲁克乡。清道光《新疆识略》卷3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台“七十里至托布拉克台”。
【介绍】: 唐并州人。隋大业间仕鹰扬府司马。见隋将亡,乃说李渊,首建义旗,图帝王之业。李渊奇其言,顾眷日厚。后渊起兵,授右一府司马。累迁为蔡州刺史、封真定郡公,卒。 【许世绪作品 ==>】
满语。本义为“有用”、“成材料”,引申为“听差的人”、“听用的人”。清朝内外衙门中无品级的管事人员、随营听用的各项匠人、医生等,统称拜唐阿。吏员名。清置,为衙门中无品级管事人或听差人。
那孙。孝文帝时诸王非道武帝子孙者,例降爵为公。孝文帝以大曹先世有让国功,曾祖乐真功著前朝,特封大曹为太原郡公。卒,无子,国除。(,参见《北史》) 【元大曹作品 ==>】
参见“江达”(883页)。
布依族地区考古遗迹。亦称“水城人”遗址。位于今贵州省水城特区三岔河右岸硝交洞。1973年发现。出土一枚古人类右上犬齿化石,属男性。经鉴定:是齿比北京猿人同类齿进步,而较“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原始,表明其体质特征未脱离猿人,距今约10万年前。同时出土石器53件,以河滩上的砾石为原料,经打制而成。还发现有胶结坚硬的杂色灰烬层,含碳屑、灰岩块、烧石等,厚度为5—15厘米,表明时人已知用火。学者认为当地
即今安徽石台县治(七里镇)。在石埭水上中游,为三国吴石埭城,石埭县也曾治此。清康熙《石埭县志》引宋县尉桂大受《水晶宫记》云:“宋理宗宝庆初始作新邑于此。以四面皆山,故不立城郭。因掘珠岭为东门,南山为南门,处岭为西门,路为北门。后六年余复迁他
一作桐城(《方舆胜览》)。福建泉州市的别称。五代闽留从效重筑泉州城垣时,于城周环植刺桐树,因此得名。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纪载。《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检索刺桐 ==>】 古籍全文检索:刺桐 全站站内检索:刺桐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 次 輔 政 者 備 注 周 姬靜 鎬京 宣王 31 魯 伯御 曲阜 10 齊 說 營丘 成公 7 晉 弗生 絳 穆侯 15 秦 其 犬丘 莊公 25 楚 熊鄂 丹陽 3 宋 商丘 戴公 3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