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百科知识>平首方足布钱

平首方足布钱

战国时期青铜布钱。首端平直,方足,均有铸文。依具体形态差异又可分为:(1平首方足圆裆布,或称桥足布。约铸行于战国中期,属三晋。体形大小不一。平肩或圆肩。现所见者有“言(圁)阳”(今陕西神木东)、“安邑”、“梁”(即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圆肩或方肩布。币值为“二釿”、“一釿”、“半釿”。还有“梁釿五十当寽”、“梁釿百当寽”、“梁正㡀(币)百当寽”、“梁半㡀(币)二百当寽”四种圆肩布。最大的“安邑二釿”布通长6.5厘米,足宽4.1厘米,重约29.4克。最小的“梁半”布钱,通长3.9厘米,足宽2.9厘米,重约7.06克。(2)平首方足方裆布。主要铸行于战国晚期。包括:1.方足小布。体小而薄,有平肩与耸肩两种。通长3.9—5厘米,足宽2.4—3厘米,重约4.2—14克。面文皆为地名,多属三晋及燕国。燕国方足方裆布钱首端较阔,肩多上耸,束腰,足较长。有的背平夷。 2.布。 平肩、方足、方裆,体形狭长,首有一穿孔,一般通长10.1—13厘米,宽3.1—3.5厘米,重约31—34克。最重者可达40克以上。 面文“当”四字,或释作“殊布当”,认为“殊布”即“大布”;或释作“旆钱当”、“桡布当”。 背文作“十货”。 旧多认为系楚国货币。但1983年底在新郑郑韩故城铸铜遗址发现有此种布币的陶范,故其所属国别还有待研究。 3.四布。 平肩、方足、方裆,首有一穿孔。通长约4.2厘米,最宽约2.1厘米,重7.5克。面文“四”二字,旧释作“四布”或释作“四钱”。 背文为“当”二字。 一般认为面、背文连续,表示四枚此种钱值一。 传世尚有一种所谓“连布”,形为两枚“四”小布一正一倒,四足相连。 此种布币旧认为属楚国货币。(3)平首方足锐角布钱。平肩,首部顶端左右作锐角突出形,犹如双角。有大小两种形体。大布如“涅全”,涅,战国时韩地,在今山西武乡西北。方裆,通长6.9厘米,足宽4.5厘米左右,重约17—19克。 小布如“”(或释“垂”,又释为“殽”或“魏”)字布,裆呈等腰三角形,通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重约9.7克。

平首方足布钱


【检索平首方足布钱 ==>】 古籍全文检索:平首方足布钱     全站站内检索:平首方足布钱

猜你喜欢

  • 皮龙荣

    【生卒】:?——1266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今属湖南)人。淳祐进士。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升著作郎,入对,劝理宗行赏罚之公,以示奖惩。景定元年(1260),擢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次年,拜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王。不附贾似道,遂遭摈斥,徙居衡州。湖南提刑李雷应治衡州,恐为雷应所不容,未至而死。龙荣少有志,鲠直无阿;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宋潭州醴陵人,字

  • 𫒚阳

    战国楚邑。因位于湘水上游支流洮水之阳得名。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鄂君启节》铭文:“��上江,内入湘,庚,庚��阳”,即此。西汉置洮阳县。 【检索

  • 三阳

    集镇名。在江西省进贤县城北部,东临军山湖,北濒鄱阳湖,西连青岚湖,属赵埠乡。人口1060。宋成聚落。据《进贤县志》:因“武阳(今白沙湖)、洞阳(今青岚湖)、南阳(今军山湖)合流于二十七都之南,故曰三阳”。居民多从事捕鱼、放牧、摆渡。进罗公路经此。

  • 杨慎《升庵诗话》:《凌歃台》诗曰:“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用修曰:“此宋祖乃刘裕也。《南史》称宋祖清简寡欲,俭于布素,嫔御至少。尝得姚兴从女有宠,颇废事,谢晦微谏,即时遣出。安得有‘三千歌舞’之事。审如是,则石勒之节宫,炀帝之江都矣。”此论最当。又曰:“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乃晚唐之最下者。孙光宪曰:‘许浑诗,

  • 蒋雷卿

    【介绍】: 明浙江长兴人,字子仁。力学砥行,累试不第。甚贫而有节操。晚以选贡入京,拒附严嵩,辞归。后除青阳县学教谕,迁荆州府学教授。以亲老,辞归。 【蒋雷卿作品 ==>】 

  • 长水镇

    即今河南洛宁县西四十一里洛水北岸长水乡。隋置长水县于此。

  • 卧榻岂容酣睡

    同“卧榻之侧,岂容鼾睡”。《聊斋志异.凤仙》:“〔刘赤水〕心知其狐,亦不恐,入而叱曰:‘卧榻岂容酣睡!’” 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叶鸾

    【介绍】: 明庐州府舒城人,字应和。景泰二年进士。任贵州参议,苗乡号难治,鸾以法治之。以亲老归养。 【叶鸾作品 ==>】 

  • 老生常谭

    老生:年老书生。常谭:平常的言论。老书生常固执己见,习而不变,故对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话称作“老生常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谭,亦作“谈”。见“老生常谈”。【词语老生常谭】  成语:老生常谭汉语词典:老生常谭

  • 上县

    县的等级之一。北魏始分县为大、中、小三级,北齐改称上、中、下,每级中又分上、中、下,共为九等。隋初除京县外,依北齐之制,分县为九等,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起,惟分上、中、下三等。唐制以六千户以上为上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离京五百里内及缘边之地,户五千以上即为上县,其下有中县、中下县、下县。宋制以二千户以上为上县,地位在辅、望、紧县之下,其下有中县、下县,比唐制减少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