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那
僧官名。汉语与梵语合称。维即纲,那即梵语羯摩陀那省称,意为寺院中管理僧务的知事僧,或意译为“悦众”者。佛教各寺院皆设,在上坐、寺主之下。北魏、北齐诸州、镇、郡、县皆置,为沙门曹主要长官之一,分管各地僧务,管理僧祗户和僧祗粟等,位在各寺上坐、寺主之上。金代置于各县,管理佛教事务,掌理僧尼词讼,三年一任。
【检索维那 ==>】 古籍全文检索:维那 全站站内检索:维那
僧官名。汉语与梵语合称。维即纲,那即梵语羯摩陀那省称,意为寺院中管理僧务的知事僧,或意译为“悦众”者。佛教各寺院皆设,在上坐、寺主之下。北魏、北齐诸州、镇、郡、县皆置,为沙门曹主要长官之一,分管各地僧务,管理僧祗户和僧祗粟等,位在各寺上坐、寺主之上。金代置于各县,管理佛教事务,掌理僧尼词讼,三年一任。
读音:Dǒng董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世职为姓氏。周朝有大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二是赐姓,源于己姓。据说帝舜时有董父精于饲龙,很得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三是出自颛顼后代。颛顼后代子孙姓董,名参胡,遂相沿至今。董姓发源于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分布较为集中。
《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洪兴祖补注引《神异经》:“昆仑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后以“擎天柱”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元无名氏《连环记》三折:“你本是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梁。”郭沫若《孔雀胆》三幕:“万一你是病倒
在安徽省芜湖县西北部。面积51.4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火龙岗,人口850。因附近有红土岗丘起伏,形似卧龙,故俗称火龙岗,地以岗名。1955年属围山乡,1961年属围山公社,1979年置火龙岗镇。1985年围山乡并入,1992年善瑞乡并入成今境。主产稻、油菜籽、小麦、棉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彭渊材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彭渊材有五恨,所谓五恨,即有五件事使他感到遗憾,其四为海棠花虽美而无香。后因以为咏海棠之典。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八《海棠》第二首:“讥弹更
又称临闾关、临渝关、临榆关。隋开皇三年(583)筑,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山海关。唐为东北军事重镇。辽、金、元时渐废,明洪武初徐达修复,改名山海关。因宋辽人已有讹渝关为榆关者,故山海关又别称榆关。一说即今河北抚宁县东榆关镇,与山海关非一地。参见“榆关③”。 【检索
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北。《方舆纪要》卷114沾益州:阿幢桥“在州南百八十里,跨交水上。有巡司”。
唐置,在今陕西蒲城县北。北宋废。
①在今内蒙古卓资县北。《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大同县 “意辛山” 条内: “ 《志》 云:府西北五百余里有官山,上有九十九泉,流为黑河。” ②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南宋绍定六年 (1232)蒙古败金兵于三峰山。《金史移剌蒲阿传》: 蒲阿逃走,途中被擒,“械至官山”。被杀。
躬:自身。薄:轻。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 表示自我要求严格。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吾何暇计外洋之欺凌我、虔刘我哉?责己而已矣。”钱钟书《围城.四》:“他怎样教训儿
苏中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江苏省南通县西部析置(县级)。以位县西得名。1942年底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