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岩山

岩山

①在今河北滦县南五里。《方舆纪要》 卷17滦州: 岩山 “状如虎踞,其东绝壁百仞。有洞十八,其三洞最大而深,在绝壁间,攀援莫上,下有石桥,一郡水口也”。

②一名龙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符瑞志》: 元嘉二十五年 (448),“甘露降丹阳秣陵岩山”。又 《孝武帝纪》: 大明八年 (464),“葬丹阳秣陵县岩山景宁陵”。即此。《寰宇记》 卷90升州上元县: “岩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其山岩险,名曰岩山。宋孝武帝改曰龙山。”

③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十一里。《晋书·苏峻传》:东晋咸和四年 (329),李闳率锐兵追张健、韩滉等,“及于岩山”。即此。

④即今浙江衢县西北营盘山。《方舆纪要》 卷93衢州府西安县: 岩山在 “府西十里。四面壁立,绝顶平旷可数十亩,中有石井,冬夏不竭,相传黄巢常屯兵于此”。

⑤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二十六里。《方舆纪要》卷90寿昌县: 岩山 “在县 (今寿昌镇) 北六里。有三峰,高数百丈,顶上有石,围抱如负扆”。

⑥在今福建沙县东。《方舆纪要》 卷97沙县: 岩山 “在县东十里。顶有砦,昔人避兵处”。


古山名。又称龙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牛首山东北。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孝武帝葬殷贵妃于此。


猜你喜欢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做起,由小到大逐步完成。唐白居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景江陵判官制》: “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 ●《老子》: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如

  • 牧马川

    亦作沐马川。指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寰宇记》 卷85陵州籍县: 沐马川 “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今割属广都县”。《明史· 地理志》双流县: “东南有牧马川,即府城内、外江下流也。” 《方舆纪要》 卷67双流县: 牧马川,“ 《志》云: 二江入境,居民资以灌溉,为堰凡四十有八。其最著名曰枟木、黄水口二堰,灌新津、双流二县之田”。

  • 罗章衮妻杜氏

    【生卒】:?——1646 淳化(今属陕西)人。丈夫早卒。顺治三年,战乱,城破后投井死。 【罗章衮妻杜氏作品 ==>】 

  • 深刺腧髓

    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宋 叶適《〈覆瓿集〉序》:“使读者剖幽析微,深刺腧髓,渠不开其智!” 述宾 腧,腧穴,人体上的穴位。穿穴透骨。形容理解深透。宋叶适《〈覆瓿集〉序》:“使读者剖幽析微,~,渠不开其智!”△褒义。用于阐发深奥道理方面。→抉奥阐幽

  • 凤皇台

    同“凤女台”。唐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 贾逵受明帝命为《光武受命中兴颂》训诂。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列传》卷四十二)

  • 神人共愤

    主谓 神与人都很愤慨。比喻罪大恶极,难以宽恕。《花月痕》4回:“逆倭犯顺,天地不容,~。”△贬义。用于情感憎怒方面。↔忍气吞声 神人共悦。也作“神怒民痛”、“神怒民怨”。

  • 陶渊明母卒。

    《全晋文》卷一百十二《祭程氏妹文》云:“慈妣早逝,时尚乳婴,我年二六。”

  • 问田舍

    同“问舍求田”。宋黄庭坚《寄陈适用》诗:“亦叹簿领劳,行欲问田舍。”

  • 曹睿作《举才德兼备者诏》。

    (《魏志•王爬传》卷二十七、《资治通鉴》卷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