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百科知识>元书

元书

书名。清末曾廉撰。一百零二卷,内本纪十五卷、志十卷、列传七十六卷、自序一卷。纪传体。记述自元太祖元年(1206)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间史事。曾氏尝病《元史》芜漫,光绪年间谪居贵州黎平时,搜罗《元秘史》、《续通鉴》、《辽史》、《金史》及元人文集、碑传等,重编元代史事,撰为是书。认为元亡于纲常礼教隳坏,故力倡崇儒重道,反对功利,颂扬科举,掇萃史事以存一代始终治乱兴衰得失之林。列传较旧史有所增益,《儒林》、《隐逸》、《权幸》诸传尤详,另补入其先人仕元事迹。志书除取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外,皆就《元史》删改。对《元史》缺误,亦有所是正,考证收入《元史考订》。末为《自序》,叙作者经历外,全录其反对戊戌变法,请杀康梁之奏章。


【检索元书 ==>】 古籍全文检索:元书     全站站内检索:元书

猜你喜欢

  • 香茗山

    一名茗山。在今安徽太湖县东南三十八里。《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茗山 “在太湖县南五十里。莲花峰东北有梅福炼丹处”。《方舆纪要》 卷26太湖县 “新寨山” 条下: “又县南三十里曰香茗山,上产硃砂。” 《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香茗山,“ 《太湖县志》: 中一峰曰莲花峰,左曰小茗山,右曰大茗山,尤为高峻,上有丹砂,险不可取。山半有洞,可容数百人,有泉甘冽”。在安徽省望江县西北。左为大茗山,右为

  • 永济河

    在今江苏淮安市南十里。《明史·地理志》 山阳县:“西南有永济河,万历九年开,长六十五里,亦谓之新运河。”《清一统志·淮安府一》:永济河“上自窑湾,下合通济闸,长四十五里。今淤。《河渠考》:万历十年,督漕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七十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更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未几闭塞”。

  • 烟波客

    泛舟江湖的隐逸之士。指张志和。张志和辞官后归隐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见《新唐书·张志和传》。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之七十一:“曾有烟波客,能歌西塞山。”

  • 同川县

    唐武德三年(620)改三泉县置,属庆州。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西桐川乡(党崾岘)。《元和志》卷3同川县:“因同川城为名。”北宋乾德二年(964)并入安化县。古县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三泉县置,治今甘肃省庆阳市西桐川驿。属庆州。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废。

  • 平梁郡

    东魏改南梁郡置,属谯州。治所在慎县(今安徽肥东县东北梁园镇)。南朝陈复为南梁郡(亦名梁郡)。

  • 猗顿之富

    猗顿:春秋时鲁人。从陶朱公范蠡习致富之术,富比王侯。形容十分富有。语本《韩非子.解老》:“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 《管子》由官方和民间所藏、共托名管仲之书汇集而成,非管仲自著。

    《管子》成书,应经历一个较长过程。苏辙《古史管晏列传》云:“至战国之际,诸子著书,因管子之说而增益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云:“《管子》非仲所著。仲当时任齐国之政,事甚多。稍闲时,又有三归之溺,决不是闲工夫著书的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很赞同

  • 象设

    ①谓参照法式所造的宫室、陵墓等建筑。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②原指佛像。后亦泛指遗像。张说《崔司业挽歌二首》之二:“象设存韦馆,威仪下墓田。”

  • 献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后因以“献果”谓以新获果品进献天子、宗庙。亦泛指向内廷进献财物。明 沈榜《宛署杂记.宫庄子粒》:“税其地之入,以备两宫不时之需……然其初固

  • 東周(春秋)及諸侯紀年 干支丁亥 公元前694年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 次 輔 政 者 備 注 東周 姬佗 洛邑  莊王  3   魯 軌 曲阜  桓公  18  被殺 齊 諸兒 營丘  襄公  4   晉 湣 絳  晋侯  13   秦  平陽  武公  4   楚 通 丹陽  武王  47   宋 馮 商丘  宋公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