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百科知识>尚书

尚书

①官署名。秦始置于宫禁中,西汉沿置。设令、仆射、丞、尚书吏,职掌收发文书,传达记录诏命章奏,隶少府。西汉中期以后,渐成为重要宫廷政治机构,参与国家机密,常以中朝大臣兼领、平、视,以左右曹诸吏平尚书奏事,参与议政决策,宣示诏命,责成丞相、列卿执行。百官奏事先呈尚书,皆为正、副二封,由领尚书者拆阅副封,加以裁决,可屏抑不奏。百官选举任用考察诘责弹劾之责亦归之。以其事务繁重,常以郎官供差遣,逐渐分曹治事。武帝信用宦官,设中书谒者令(中书令)、仆射,掌出纳机密诏命章奏,尚书奏事,须经中书转呈皇帝。宣帝时欲收霍氏之权,因霍山领尚书事,遂令百官上书不送尚书,由中书令出取之,职权渐移中书。成帝罢中书宦官,复重尚书,虽三公九卿,希得见帝,中央郡国百官上奏,皆上尚书,始达帝所,百官之征召诘对升调劾治,悉由其主管。于令、仆射外,定置尚书五员,分曹治事,领诸尚书郎。其常侍曹掌丞相御史公卿奏事,二千石曹掌州郡长官奏事,户曹(民曹)掌吏民上书事,主客曹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三公曹掌断狱事。然仍以记录管理文书档案、传达出纳等秘书职能为主,并未主持政务。东汉置尚书台,魏、晋以来置尚书省,职权更为扩大。②官名。战国秦、齐等国始置,亦称掌书,又有主书,均为管理文书的小吏。秦代由少府遣吏四人,在宫中收发文书,称尚书,地位甚轻。设令、仆射、丞以主之。西汉初因之。自武帝至成帝初,置四员分曹治事,领诸郎,掌管机要,职权渐重,为中朝重要宫官。博士选三科,高第者为尚书。又别置中书(中尚书),以宦者充任。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罢中书,增尚书为五员,分治常侍、二千石、户(民)、主客、三公诸曹,以保管文书档案、传达记录诏命章奏为主,拆阅、裁决章奏之权归领尚书事、尚书令、仆射。东汉尚书台分六曹,各置尚书,秩六百石,位在令、仆射下,丞、郎上。与令、仆射合称“八座”,重大议案八人联署,有不同意见可建异议。身兼宫官朝官双重身分,既掌纳奏拟诏出令,又可向公卿等行政机构直接下达政令,秩位虽轻,职权颇重。三国沿置,员数不等。魏、晋、南北朝纳奏出令谏诤之权转归中书、门下省,尚书出为朝官,分掌尚书省诸曹,品秩提高,但不再直接向皇帝奏事,承受诏命,成为行政官员。魏、晋时尚可对诏书提出驳议,南北朝驳权移归门下。魏、晋、南朝宋三品;梁吏部十四班,列曹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吏部从一品下,列曹二品中,二十三年皆改三品;北齐三品。隋、唐为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分掌行政事务,正三品。历代因之。唐龙朔二年(662)改名太常伯,咸亨元年(670)复旧。中唐以后,多由宰相兼任或成为外官所带检校官衔,不治部务,渐成虚衔,六部事务实由侍郎主持。五代因之。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二品。辽为南面朝官。西夏、金亦置为尚书省六部长官,金正三品。元废尚书省,六部改隶中书省。初仅设左三部、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世祖至元七年(1270)始分置六部,尚书员额不定,后定制各置三员,正三品。明洪武元年(1368)于中书省置六部,各设尚书,正三品。十三年废中书省,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国务大臣,地位、职权均较前重要,正二品。至内阁权重,职权稍移。清置为六部、理藩院长官,分掌政务,权任较明为轻。顺治元年(1644)由承政改名,六部置满、汉各一员,理藩院置满一员,亦或任蒙古人。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二品,康熙六年(1667)复旧,九年复改皆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皆升从一品。光绪中先后成立、改设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均置尚书为长官,宣统三年(1911)改名大臣。太平天国亦置,为东、西、北、翼王殿属下官。东王殿、西王殿每部各十二员,职同点检,北王殿每部六员,翼王殿每部一员,皆职同指挥。以数字依次系衔,如东殿吏部十二尚书等。③书名。也称《书》、《书经》。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上古的史书”。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纪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记载。秦始皇焚书时,秦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屋壁中,汉初取出时,只残存二十八篇,加上汉武帝时所出的一篇伪《太誓》,共二十九篇,立于学官,共立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用当时隶书写定,因称为《今文尚书》。从此便由史书变成儒家五经之一。从西汉中期起,相传有几次出现用先秦文字写的本子,称为《古文尚书》。刘歆以它出于孔子壁中,多《逸书》十六篇,便争立于学官,未成。从此引起学术史上长期的今古文之争。东汉流行的是杜林所传的漆书古文本二十九篇,有马融、郑玄、王肃等人的注解。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东晋初年,梅赜献呈有《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把汉代二十九篇析成三十三篇,又新增二十五篇,以凑成刘向、郑玄所称古文五十八篇之数,从此就作为《书经》流传下来。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后与《孔传》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本中。宋代蔡沈撰《书集传》,明、清时刻在《五经大全》等本中。宋代有人怀疑《孔传》,递经明、清的梅鷟、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判定此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此本子是“伪孔本”。但伪孔本中保存了原已失散的汉代今文二十八篇,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为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检索尚书 ==>】 古籍全文检索:尚书     全站站内检索:尚书

猜你喜欢

  • 龙沼镇

    在吉林省大安市西南部。面积394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郑家窝棚,人口780。1956年以境内龙沼村名设龙沼乡,1961年从东方红公社析设龙沼公社。1983年复乡,1993年改镇。境内多湖沼。主产玉米、葵花子。有砖瓦、综合加工等厂。乾安公路经此。

  • 王世贞

    【生卒】:1526——1590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刑部尚书。曾得罪严嵩,被调外任。父忬因滦河失事,被杀。他与弟世懋伏阙讼父冤,使父得复官。张居正执政,又曾被罢官归。王锡爵执政,又起官。后以疾归。始

  • 三音诺颜旗

    即赛音诺颜旗。清外蒙古赛音诺颜部所属二十四旗之一。驻地即今蒙古国前杭爱省海尔汗都兰。

  • 刘中藻

    【生卒】:?——1646 福安(今属福建)人。由进士官行人。京师陷,南还,事唐王,复事鲁王,驻福安,清兵破城。吞金死。 【生卒】:?—1649 【介绍】: 明福建福安人,字荐叔。崇祯十三年进士,授行人。李自成破北京后,曾被搒掠。后南下事唐王。唐王败,又事鲁王,为兵部尚书兼

  • 阿史那社尔

    【生卒】:?-655 突厥处罗可汗子。曾趁突厥内讧,率兵西上,夺取其地一半、人口十万,自号“都布可汗”,又乘胜攻打延陀,大败,兵士减至万人。由于与西突厥的矛盾,贞观九年率部归唐,拜左骑卫大将军。历任驸马都尉、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等职,率军攻克了高昌、龟兹。曾从太宗

  •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 古代儒家强调以德服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鲁迅《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用武力拳头去对付,就是所谓‘霸道’。然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检

  • 应天顺民

    见“顺天应人”。《隋书庞晃传》:“陛下~,君临宇内。”

  • 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

    篇名。近人宋教仁译编。凡《叙论》、《万国社会党之起原》、《第一回巴黎万国社会党大会》等八节。述第一国际第一至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第一至第六次代表大会概况。介绍了马克思及其学说,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等各派别的斗争。从日本《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中译出,略有修改

  • 勋卫府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宁四年 (1105),仿唐制置为三卫府之一,设郎与中郎,皇帝升殿时立于朵殿。五年罢。

  • 夏毓秀

    【生卒】:?——1910 字琅溪。云南昆明人。以堡长从军,镇压起事回民。转战富民、曲靖、沾益、南安、东沟、云州、腾越各地,赐号“利勇巴图鲁”,官守备,历副将至总兵。光绪中,先后任四川松潘镇总兵、四川、贵州、湖北、广东陆路等提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自请赴前线,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