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左卫指挥使
武官名。明洪武中始置羽林左卫,永乐以后沿置,为上直亲军之一,掌守卫皇城东面及巡警京城各门。以指挥使为主官,下辖千户所。
武官名。明洪武中始置羽林左卫,永乐以后沿置,为上直亲军之一,掌守卫皇城东面及巡警京城各门。以指挥使为主官,下辖千户所。
像高山大海一样能包容万物。形容人的心胸极为宽广。语本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太史听鼓而论功,司马张旃而赏获。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 并列 像山和海那样容纳万物。形容器量宏大,胸怀宽广。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则自断于胸襟
南朝梁人,字务直,叡子。少学经史,能为文章。初为太子舍人,历太仆卿、南豫州刺史太府卿。侯景攻建康,他都督建康城西面诸军事,昼夜苦战,以功授轻车将军。战死。(,参见《南史》)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务直。韦棱弟。性强正,少习经史,起家太子舍人,累迁太府卿。侯景渡江,黯昼夜苦战,以功授轻车将军。卒于城内,赠左卫将军。
在今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元至元朝就丞相托克托故宅改建,初名崇国寺 (北寺)。明宣德四年 (1429) 改名大隆善寺,成化八年 (1472) 改称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 修缮后,改名护国寺,又称西寺。大部殿宇及元、明、清碑刻皆毁于 “文化大革命”。今仅存一座旁殿即金刚殿及部分廊房殿堂。
1933年改德都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青山镇 (今黑龙江省德都县)。 旧县名。1933年由德都设治局升县,治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青山镇。抗日战争胜利后仍名德都县,驻地不变。1958年裁撤,并入北安县。1963年复置,仍驻青山镇。1996年撤销,并入五大连池市。
南齐永明五年 (487) 析平乐郡益宁县置,属宁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辖境约当今云南昆明市西山区。隋废。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中部。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7.3万,90%为壮族。镇人民政府驻小董街,人口1.8万。明万历年间建圩。董姓人建,故名。钦县人民政府曾驻此。1950年为钦州县二区,1958年设小董公社,1984年置镇。产稻、甘蔗、花生、烟叶、茶叶、蚕茧、柑橙等。特产
明作巴朗。又称白浪木、巴朗宗、巴浪宗、巴纳木宗。即今西藏白朗县西北白郎学。“巴浪”为两姓名。传说13世纪著名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二人曾在此处一起念经,后以二人姓名首字为当地地名。清《西藏图考》卷3:“巴浪迤逦而进,过大桥路坦,七十里至春堆。”
《怀麓堂集》卷九七《集句后录小引》:“甲子之夏,予归自阙里。道触炎暑,及冬而病,凡三阅月。自度衰疾,三上疏乞休,弗获。幽情郁思,欲托之吟讽,而未能者。略寻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况。故旧问遗,亦藉为往复,仅得若干篇,而诸体略具。尝检往年所录,久失去,比始得之,
官名。明洪武十五年 (1382)置,为明初诸道监察御史之一。设三、五人,秩正七品,掌监察百官。以时巡按所部,追核刑名,照刷卷宗;并协管在京吏部、金吾卫、旗手卫、直隶苏州府卷宗照刷工作。永乐元年 (1403) 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革。
晋代陶渊明生六十三岁而卒,卒前数月,作《自祭文》以述志。白居易《哭崔二十四常侍》:“伯伦每置随身锸,元亮先为《自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