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狼子野心

狼子野心

    比喻凶暴的人野心难测。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的弟弟子良生了个儿子取名越椒。子文见了这个孩子,便说一定要杀掉。这个孩子的模样像狗熊和老虎,哭声象狼嚎,不杀掉他,我们若敖氏家族就要断送在他的手中了。民谣说,狼子野心,这就是个狼啊。怎么能养活呢?子良不同意,子文还为此大哭一场。公元前605年,越椒当上了楚国令尹,发动叛乱。楚庄王进行讨伐,尽灭若敖氏之族。

【出典】:

    《左传·宣公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

【例句】:

    《国语·楚下》:“人有言曰:‘狼子野心’怨贼人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张邈传》:“(陈)登见太祖,固陈(吕)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态。’”


主谓 狼崽子虽小,本性凶残。比喻残暴的人本性难改。后也比喻坏人用心险恶。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国语·楚语下》:“~,怨贼之人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可笑玄宗还不觉其~,却要信他是真心,好不痴心。”△贬义。多用于恶行。→心怀叵测 居心叵测 ↔菩萨心肠 心慈面软。也作“狼子兽心”。


解释 狼子:小狼崽。本指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 暴的人恶性难改,必有狂妄的欲望和狠毒的用心。

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 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 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老 百姓都很敬重他。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 越椒。子文对子良说:“一定要杀掉他。这个孩子,生着熊虎一 般的外貌,而有豺狼一样的声音。如果不杀他,他一定会灭亡我 们若敖氏家族。俗话说:‘狼崽虽幼,却有凶残的天性。’这个孩 子就是一只狼,难道还要养他吗?”子良不同意。子文对此非常担 忧,临死的时候召集他的族人,说:“如果越椒一旦执政就赶紧 离开,以免遭受祸患。”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继任了宰相,越椒为司马。后来斗 般遭受诬陷而死,越椒就做了宰相。越椒飞扬跋扈,看谁不顺眼 就杀掉他。再往后,他的野心越来越大,准备攻打楚王,逼得楚 王用三代国君的子孙做人质求和,越椒竟然还不答应。

楚王被逼无奈,起兵和越椒带领的若敖氏在皋浒作战。越椒 连续两箭射向楚王,一箭穿过鼓架,钉在了铜钲上,又一箭飞过 车辕,穿过车盖,几乎射 中楚王。楚兵感到害怕, 纷纷后退。楚王派人巡视 军队,给他们鼓劲说: “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 时,获得了他们三支宝箭, 被越椒偷走了两支,现在 他已经用完了,你们不用 害怕。”然后击鼓进军,一 举消灭了越椒和若敖氏。

近义 野心勃勃

反义 光明磊落

例句

司马召谋权篡位的狼子野 心,昭然若揭!


猜你喜欢

  • 匡章

    又称匡子、章子。战国时齐将。其母启得罪其父,被杀,埋马栈下,他为将而不更葬其母,通国皆谓不孝,独得齐威王与孟轲赏识。时秦假道韩、魏攻齐,齐威王使之为将以应之。他变徽帜杂于秦军中,侦者言其降秦,至再三,威王不信,终使齐兵大胜。齐宣王六年(前314)燕国子之之乱,

  • 中华

    ①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在四夷之中,后世因称其地为中华。《魏书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初,仅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中原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参见“中国②”。②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北齐书

  • 《帝问侍臣盗贼》

    资治通鉴原文: 帝问侍臣盗贼,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渐少。”帝曰:“比从来少几何?”对曰:“不能什一。”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帝曰:“何谓也?”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比见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翦除。

  • 司度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始置司度之官。有司度中士,正二命;司度下士,正一命。掌司度的标准。属冬官府匠师中大夫。

  • 沙镇

    ①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孝义、灵石、蒲县、乡宁、岚县、五寨等县以西地。孝昌时移治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北齐改南朔州。唐武德三年(620)又以浩州改名置汾州, 治所在隰城县(今汾阳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为汾州府。②北周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隰县、蒲县、大宁、石楼、永和等县地。隋开皇四年(584)废。③即今山东

  • 李仕鲁

    明山东濮州(今河南范县)人,字宗孔。洪武中,以通朱熹理学被举,授黄州同知。十四年(1381)升大理寺卿。性刚介。时太祖崇佛教,乃上疏力争,至置笏于地。太祖怒,命武士击死于阶下。 【检索李仕鲁 ==>】 古籍全文检索:李仕鲁     全站站内检索:李仕鲁

  • 垂衣裳治

    源见“圣主垂衣”。谓无为而治。宋 曹勋《水龙吟.会庆节》词:“出震乘乾,保氏立政,垂衣裳治。” 【检索垂衣裳治 ==>】 古籍全文检索:垂衣裳治     全站站内检索:垂衣裳治

  • 汉阳山

    ①亦名北山、故垒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北。《舆地纪胜》卷186隆庆府:故垒山“在普安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68剑州:汉阳山在“州北二里。峰峦高耸,州之主山也。亦谓之北山,或谓之故垒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 ②在今四川江安县南。《方舆纪要》卷72江安县:汉阳山在

  • 蒲察通

    ?—1198 金中都路胡士爱割蛮猛安人。本名蒲鲁浑。初统隆州(今吉林农安)诸军随海陵王攻宋。世宗即位,任尚厩局副使。奉命镇压移剌窝斡及奚人起事,以功封世袭谋克,历任西南路招讨等职。大定十七年(1177),任尚书右丞,转左丞。力主通括各谋克户物力多寡,分贫富,定版籍,验籍

  • 胡安国

    【生卒】:1074—1138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康侯。胡渊子。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太学博士、提举湖南、成都学事,以不肯阿附,为蔡京、耿南仲所恶。高宗即位,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上《时政论》二十一篇,力陈恢复方略。旋以疾求去,不允,除兼侍读,专讲《春秋》。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