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督府
唐置,在今四川西昌市。《元史·地理志》:建昌路“本古越嶲地,唐初设中都府,治越嶲。至德中,设于吐蕃”。中都府脱督字。
唐置,在今四川西昌市。《元史·地理志》:建昌路“本古越嶲地,唐初设中都府,治越嶲。至德中,设于吐蕃”。中都府脱督字。
书名。南宋王柏著。二卷。怀疑今存《诗经》非孔子时之“诗三百”篇,当系汉儒搜集孔子所删之诗尚有存于民间者,妄取而窜杂,以足三百篇之数。认为国风中《桑中》等三十二篇为汉儒窜入,应加删削;小雅中杂有“怨诮之语”的应降格为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多有微词,近人
明置,在今江西波阳县城西南隅。《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 饶州守御千户所 “在府城西南隅。明洪武初建”。
按,崔骃《西巡颂》称“惟永平三年八月己丑行幸河东”,然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谓永平三年八月无己丑,《后汉书•孝明帝纪》云行幸河东在永平二年十一月,故崔文“三年”或为“二年”之误,“八月”或为“十一月”之误。又,《后汉书•崔骃列传》卷五十二:“常以典籍为业,未
在今四川涪陵市北三里北岩山麓。北宋理学家程颐谪涪州时于此注 《易经》。《舆地纪胜》 卷174涪州: 钩深堂 “在普净院之东。伊川先生注《易》 之所也,正堂三室,中以奉安伊川先生塑像。其左待制尹公祠,其右为直阁樵公祠。简池刘光祖作记”。其西侧为点易洞。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仿《周礼》掌固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兵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统司固中士。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参见“掌固”。、中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掌修护城郭、沟池而巡守之。北周依《周礼》置司固上士, 正三命;司固中士,正二命。属夏官府兵部中大夫。
(《史记•孝武本纪》卷十二《集解》引张晏注)刘彻,即汉武帝,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景帝中子。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十六岁即皇帝位,五十四年后崩。在位期间,好儒喜文,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广招文士,建立乐府,协音律,作诗乐。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作《
【生卒】:487—536字士深,平原平原(今属山东)人。少好学,博览群书,名流沈约、任昉等,每有遗忘,皆从访问。初为太学博士,佐撰国史;又选入华林殿撰《遍略》。历迁为尚书仪曹郎,掌台阁文议。官至尚书左丞卒。所著有《要雅》五卷、《楚辞草木疏》一卷、《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三十卷、《古今四部书目》五卷,并行于世。(,参见《南史》)【生卒】:487—536【介绍】:南朝梁平原平原人,字士深。少好学
见“领民酋长”(2075页)。
……至范史始分儒林、文苑为二,自是以后,治朴学者,拾郑孔之余唾,骛词华者,猎齐梁之浮艳,经术文章歧而为二,而学问之事亦少衰矣。我朝正学昌明,人文蔚起,江南尤其渊薮。儒林、文苑代有其人。乾嘉间,诸老辈各树坛坫,后先相望,而常州之学尤甲海内。如张氏惠言之治郑、
官名。北魏置。为内廷派驻龙牧曹监察政务的官员,兼掌牲畜牧养事务。《魏书·吕洛拔传》: “(洛拔)长子文祖,显祖以其勋臣子,补龙牧曹奏事中散。以牧产不滋,坐徙武川镇。”参见“奏事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