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翠屏山

翠屏山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方舆纪要》 卷11: 翠屏山 “下出泉,九穴,潴而为池名九龙池”。为帝王谒陵休憩之处。

②又名北口。在今河北万全县北。《方舆纪要》卷18: “两峡高百余丈,望之如屏。” 因名。《续资治通鉴》: 南宋嘉定四年 (1211),蒙古攻西京,“金兵大败,追至翠屏山,(完颜) 承裕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县”。

③一名高是山。在今山西浑源县南七里。《明史·地理志》 大同府浑源州: “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

④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清一统志·朔平府》:翠屏山 “在朔州西南七十里。一名西山。……山东连石碣谷,北接马鬃山,西至陀罗台,南通宁武府,盘踞二百余里”。

⑤在今山西蒲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41蒲县: 翠屏山 “在县治西南一里,山势耸秀,岩下有涌泉”。

⑥在今福建安溪县北。《方舆纪要》 卷99安溪县: 翠屏山在 “县北五十里。高出群峰之上。亦曰大尖山。其东为小尖山”。

⑦一名环屏山。在今福建古田县北。《方舆纪要》卷96古田县: 翠屏山 “在县治北。以形似名。县之主山也。旧名环屏”。

⑧在今江西宁都县东。《清一统志·宁都州》:翠屏山 “在州东二里。一名巽峰山。山势蜿蜓,界梅江而止。下有长谷,其支曰佛祖岭”。

⑨在今山东栖霞县南半里。《明史·地理志》栖霞县: “南有翠屏山。” 《方舆纪要》 卷36栖霞县:翠屏山 “苍翠罗列,如画屏然。大河及义井河俱源于此”。

⑩在今湖北通山县西南一里。《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 翠屏山 “在通山县西、崇灵观之后。上有东西泉,龙王祈祷之所。《舆地广记》云: 上有石城,三面有石壁,本名石城,唐天宝中改名翠屏山”。《方舆纪要》 卷76通山县: 翠屏山在“县西南一里。苍翠如屏。上有石塔”。

(11)在今四川富顺县东隔江里许。清乾隆 《富顺县志》 卷1: 翠屏山 “壁立如屏,正对学宫,如挂榜形,故一名挂榜山。邑中科第相承以为是山之胜。十景谓翠屏天榜”。万历中,知县孙杰于后壁题刻 “天然图画” 额。

(12)一名真武山。在今四川达川市南二里。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23达州引 《舆地纪胜》 云: “翠屏山,横列州南。元微之建戛云亭其上。山北又有水流寺,巨石刻成殿形。余址芜没,惟佛像屹立江边。” 《明一统志》 卷70夔州府: 翠屏山 “在达县治南。形如屏风,上有真武庙。又名真武山。傍有戛云亭”。

(13)在今四川宜宾市西北郊。《明一统志》 卷69叙州府: 翠屏山 “在仙侣山后,四时常青,因名”。《清史稿· 李芳述传》: 康熙年间,吴三桂叛军攻叙州,“芳述壁城外真武、翠屏诸山,贼不得逞”。即此。今山上有千佛岩 (浮雕小佛五百四十六尊),哪吒洞、神仙庙、将军坟。1964年于翠屏书院旧址建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纪念馆。

(14)在今云南宾川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17宾川州: 翠屏山 “形方顶平,苍翠横列,如倚屏然”。

(15)在今贵州毕节市西。《明一统志》 卷88毕节卫: 翠屏山 “在卫城西九十里。四时苍翠,望之如屏”。

(16)在今陕西旬邑县南。《清一统志·邠州》: 翠屏山 “县城踞其山,亦名豳山。俗名挂榜山。又谓之南冈。《县志》,翼蔽县治,如屏障然”。

(17)在今甘肃陇西县南四十二里。《清一统志·巩昌府一》: 翠屏山 “五峰错列,为郡案山。西秦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于此”。


(1)古山名。在今河北省万全县北。《续资治通鉴》:金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兵攻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弃城走,蒙古兵追败于翠屏山,即此。(2)今山名。在四川省宜宾市区西郊、岷江南岸。海拔504米。因山峦翠绿形似屏障得名。小巧秀丽。拾级登山,松柏夹道,楼亭池阁,起伏错落,点缀于葱郁之中。峰顶有亭,可俯瞰全城风光和江上景色。前山半腰古翠屏书院旧址今为赵一曼纪念馆。其上有千佛岩石刻浮雕佛像,传为唐宋间所凿。


猜你喜欢

  • 陆炳

    【生卒】:1510—1560 【介绍】: 明浙江平湖人,字文孚。母为世宗乳娘,幼从入宫。嘉靖八年武举进士。授锦衣卫副千户,袭为指挥佥事,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累擢都指挥同知,与严嵩相结,陷害夏言至死。后又揭发仇鸾不法状。官至左都督、太保兼少傅。威权一时,常刺人隐私,

  • 张士隆

    【生卒】:1475—1525明河南安阳人,字仲修。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六年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建正学书院。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横暴,独劾奏之。为大珰钱宁所诬,谪官。世宗初为陕西副使,卒于官。

  • 星月交辉

    指星星和月亮一齐照耀,分外明亮。《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这三月十四日晚上,星月交辉,风清气爽。”又有【星月皎洁】。指星月明亮洁白。宋.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 济什哈

    【生卒】:?—1662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富察氏。初任佐领,官至刑部尚书。崇德间从攻锦州、松山,败明兵。顺治元年入关,征浙江、福建、山东。卒谥勇壮。 【济什哈作品 ==>】 

  • 曹豳(1170一1249)卒,年八十。

    豳字西士,又字潜夫,号东畎,一作东圳,瑞安人。嘉泰二年进士,调靖安簿。历大理寺簿、浙西提举常平、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元年,召为左司谏,以直声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号“嘉熙四谏”。以论忤旨,迁起居郎,进礼部侍郎,皆不拜。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宝章阁待制致仕。

  • 杨凝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懋功。杨憑弟。代宗大历十三年进士。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右司郎中。宣武节度使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圩堰,筑堤防,水患平息。时孟叔度横纵挠军治,而凝亦荒湎,晋卒

  • 易牙馔

    源见“易牙”。指名厨烹调的美味。清 赵翼《杨桐山招饮即席二首》诗之一:“果然隽永出郇厨,入口几疑易牙撰。” 【检索易牙馔 ==>】 古籍全文检索:易牙馔     全站站内检索:易牙馔

  • 胡骑校尉

    汉代官名。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初置。统领由归附之匈奴人编组的※池阳胡骑(屯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故名)。俸2千石,下领丞、司马。

  • 宣府巡抚

    明正统元年 (1436) 设巡抚宣府、大同,景泰二年 (1451) 另设大同巡抚,后时并时分。成化十四年 (1478) 始定设巡抚宣府地方,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县)。辖北直隶延庆、保安两州及万全都司所属卫所。清顺治八年 (1651) 废。

  • 余萧客

    【生卒】:1732——1778字古农。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惠栋之弟子。著有《古经解鉤沉》三十卷,《文选纪闻》三十卷,《文选音义》八卷。乾隆四十三年卒。【生卒】:1729—1777清江苏长洲人,字仲林,号古农。惠栋弟子。遍观群书,兼及《道藏》、《佛藏》。以阅读过勤患眼病,晚年教读为生,闭目口授。贫困而终。有《古经解钩沉》、《文选纪闻》、《文选音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