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处罗可汗

处罗可汗

①(?—620)唐代东突厥可汗。又称叱罗可汗。阿史那氏。※始毕可汗之弟。原任俟利弗设,又作乙力设。武德二年(619),兄死,嗣立,依俗复纳隋义成公主为妻。以先人失国,赖隋以存,不忘隋恩,于三年二月,迎隋炀帝之萧后及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入突厥,立为隋王,居定襄城(今山西大同),众至万人,自行隋之正朔,置官署。同时遣弟步利设率2千骑声言援唐伐刘武周。入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大掠三日而去。并谋取并州以安置隋王杨正道,为臣下谏止。同年(一说次年),疽发而卒。 ②“泥撅处罗可汗”(1515页)。

猜你喜欢

  • 南唐书

    书名。(1)北宋马令撰。三十卷。纪传体。 书成于崇宁四年(1105)。据其祖马元康所集旧史遗文及朝野见闻,记五代十国时南唐三十余年历史。仿陈寿《三国志》体例,称南唐国君为先主、嗣主、后主,统编为“书”,共五卷。列传分为十八类,共二十四卷。另有建国谱、世系谱共一卷。

  • 五行代德

    五行:古代中国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元素:水、火、木、金、土。代德:以新德代旧德。泛指改朝换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盛行“五行代德”说,如说周是火德,秦是水德,因水能克火,所以秦能代周。

  • 十五日,平城释玄高(402——444)被杀。

    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一《宋伪魏平城释玄高传》:“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时崔浩、寇天师先得宠于焘(太武帝),恐晃(魏太子)纂承之日,夺其威柄,乃僭云……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敕收高。……至伪太平五年(即太平真君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

  • 金坡镇

    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金坡村。明洪武七年 (1374) 于此置巡司。嘉靖中废。

  • 朱阳郡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置,治所在朱阳县(今河南卢氏县东南七十四里朱阳关镇)。孝昌二年(526)废。西魏大统二年(536)复置,属东义州。北周保定二年(562)废。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置,治朱阳县(今河南卢氏县东南朱阳关)。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淅川河上游地区。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废。

  • 虎贲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负责周王禁卫。《周礼·夏官》: “虎贲氏下大夫二十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及葬,从遣车而哭。适四方使,则从士大夫,若道路不通,有征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官名。周朝设此官。为天子的近卫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贲氏

  • 周宗岳

    明山东滨州人。业儒兼治医道。闻济南人尹林庵医术奇妙,遂往师之,深得其传。有《脉学讲义》。

  • 困鳞

    同“涸辙之鲋”。清吴嘉纪《夏次公来东淘业盐赠诗》诗:“伏骥几曾忘道路,困鳞聊且就沾濡。”

  • 恶贯满盈

    比喻积恶累累,罪大恶极。周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到达孟津时,集合全军,宣读誓辞。誓辞在列举商纣王的各种罪行之后,他说,商纣罪恶,就好象串在绳子上的东西一样,早已串得满满的了。因此之故,上天才命我出师讨伐。如果我逆天之命。那么,我就和商纣一样都成了上

  • 掩恶扬美

    见“掩恶扬善”。《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丹之辅道副主,~,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