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正
官名。即火正,为司民事之官。《史记·历书》:“少皋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索隐:“按《左传》重为句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此言‘南’者,刘氏以为‘南’字误,非也。盖重、黎二人元是木、火之官,兼司天、地职,而天是阳,南是阳位,故木亦是阳,所以木正为南正也;而火是地正,亦称北正者,火数二,二地数,地阴、主北方,故火正亦称北正:为此故也。”参见“部落”。
官名。即火正,为司民事之官。《史记·历书》:“少皋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索隐:“按《左传》重为句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此言‘南’者,刘氏以为‘南’字误,非也。盖重、黎二人元是木、火之官,兼司天、地职,而天是阳,南是阳位,故木亦是阳,所以木正为南正也;而火是地正,亦称北正者,火数二,二地数,地阴、主北方,故火正亦称北正:为此故也。”参见“部落”。
在今湖北武昌县西金口镇。《方舆纪要》 卷76江夏县: 涂口市在 “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
【生卒】:548-611 字长寿,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仕北周位仪同三司。仕隋,历尚书主爵侍郎、基州刺史、内史令、左翊卫将军等职。为人干练廉慎,在官多得称誉。大业七年隋军攻高丽,至涿郡卒。炀帝恸哭。(,参见《北史》) 【元寿作品 ==>】
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北部。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5.8万。镇人民政府驻寮步,人口9140。唐贞观年间村民在寒溪上游结茅寮而居,以草织、竹器及打铁为业,后成商埠。“埠”古为“步”,故名。1958年建寮步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置镇。地处台地丘陵区北缘。主产稻、花生、甘蔗、塘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中。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征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于怀中。”此事又见宋.王谠《唐语林》、司马光《资治通鉴》。唐魏征有胆有识,敢于直谏。后以怀鹞之典故说明明君与贤臣之间投契之状。《文龙鞭影》卷一:“太宗怀鹞,桓典乘?。”
①辽置,为隰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兴城市西南。《辽史地理志》 海滨县: “濒海,地多碱卤,置盐场于此。” ②1948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无棣县东部析置,治北集村 (在今山东无棣县东北)。1950年1月撤销,并入无棣县。 (1)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兴城市西南,属来州。元废。(2)
村名。在福建省东山县城东、庵山南麓。属西埔镇。人口3300。古时四周有五处林地,称五林,清代改今名。富硅砂矿。有硅砂选矿厂、玻璃厂。有公路接双码公路。有清咸丰三年(1853年)里人林美圆领导的东山小刀会“义兴”农民起义遗址。
同“蹑蹻檐簦”。明 宋濂《太上清正一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序》:“公皆蹑屩担簦,往拜其坐下。”亦指身分、地位低下。清 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太仆曹秋壑书》:“而向且未即前者,自分蹑屩担簦之贱,渎及左右。” 并列 蹑,踩,踏。屩,草鞋。簦,一种有柄的笠,类似后世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之皂幕山。《清一统志 ·肇庆府》: 曹幕山 “在鹤山县西北十六里,接开平、高明二县界。脉自昆仑山来,高千余丈,延袤百余里,左右冈陇如张幕然。一名皂幕山。前有狮子冈,大石嶙峋百余丈,乡民结寨其上”。
即今青海冷湖行政委员会东苏干湖。清康熙年间, 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始封于此。《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塞尔腾海在旧沙州卫西南,水出雪山之阴,西北流潴为泽,为青海要地。”
唐人。杨元卿子。文宗开成中为磁州刺史,与河阳兵谋逐节度使自立,为其党所告,事败。台司推鞫得实,诏以元卿尝毁家归宗,全其宗,杖死延宗于京兆府,赐还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