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清史稿·李森先传》

《清史稿·李森先传》


清史稿
原文

    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①语过当,夺官。顺治既亲政,铨罢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
    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②,森先为疏请缓之。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逮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如流徙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因公诖误例相应。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凡有言责者,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宽之,复原官。寻命察荒河南,用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裀、开生及彭长庚、许尔安凡六人。上命释呈祥,许琯、开生归葬。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免。
(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三十一》)

译文

    李森先,字琳枝,是山东掖县人,曾经考中明朝崇祯年间进士。顺冶二年,由国子监博士考选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上书睿亲王揭发大学士冯铨贪污和放纵儿子为非作歹的情况,  大略说:“明二百多年的国运,毁坏在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当年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的坏事,皆是因为冯铨。这是全国都知道的事情。请求立即彰显法令,在市上杀了他。”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写信弹劾冯铨。睿亲王在重华殿集合大学士、刑部、科道的大臣们,召唤冯铨当面质询,睿亲王认为没有事实证据,指责李森先上书请求将冯铨斩杀于市的说法过当,免去他的官职。世祖在亲政以后,罢免了冯铨的官职。顺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把弹劾冯铨的各种奏章上奏皇上,皇上阅完后,说:“各大臣弹劾冯铨确实是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这罢免官职?”范文程说:“各大臣劾冯铨,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应当考虑爱惜他们。而且如果让大臣能够钳制言官,不是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过了几日,皇上给吏部下旨,因为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大臣都被起用,李森先官复原职。
    顺治十三年,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弹劫罢免贪官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依照法令论罪。巡按苏州,对不守法令的和尚三遮、艺人王紫稼,用杖刑处死。一时间坏人受到震慑。淮安一名官吏张电臣贪污漕粮罪折合白银一百二十多两,按例应当严责限期破案。李森先为张电臣上疏请求缓免,皇上责怪李森先徇纵贪官,剥夺官职,逮捕至京城审问,案情大白,官复原职。
顺治十五年,李森先应诏上书,大略说:“皇上孜孜不倦谋求天下天平,多次下求言诏,但是大臣们犹豫观望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从前上书言事的大臣,一旦受到惩处,就流放永不续用,互相都把进谏作为警戒呀。我认为想要广开言路,应该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像流徙的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都与下诏恩准进谏因为公事受连累有关。倘使蒙受皇上顾念和怜悯,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即使发配到偏远地方的直臣也不会被遗漏,凡是有进言责任的人,能不洗心竭虑进言吗?”皇上责怪他买恩徇情,夺去官职,下放刑部议罪,流放尚阳堡,皇上仍宽恕他,官复原职。不久命李森先以四川道御史之职往河南查荒,采用左都御史魏裔介的建议,给他查荒御史的印信,事情还没完成而死在任上。
    顺治十七年,皇上命吏部开列建言获罪的诸臣,那些流放的,列举了李呈祥,许琯、李裀、季开生和彭长庚、许尔安一共共六人。皇上命释放李呈祥,使许琯、季开生归葬。其余的虽然是建言,情况和罪行不同,不可以宽容免罪。



猜你喜欢

  • 哈岱

    明末清初人。姓乌弥。隶蒙古正黄旗,巴赖都尔莽柰之子。初袭世职,官至内大臣。入关前,屡从军攻略明地。顺治中,从征江南、浙江各地,讨伐腾机思部、姜瓖部叛乱。“三藩之乱”时,征召喀喇沁诸部兵驻防大同等地。卒后谥勤壮。 【生卒】:1618—1680 【介绍】: 清蒙古正黄旗

  • 制机

    宋代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的简称。 【检索制机 ==>】 古籍全文检索:制机     全站站内检索:制机

  • 孙甫等

    咸平后,保定军孙甫、襄州常元绍等十世同居;莫州高珪等八世同居;麟州杨荣等七世同居;邢州王觉等六世同居;陈州樊可行等五世同居;开封张仁遇等四世同居。所在州军俱请加旌表,诏从所奏,蠲其课调。大中祥符初,曲阜东野宜等合居五、六世。陕州张化基等聚族累世,孝悌可称

  • 粮料院

    官署名。北宋初,有三司粮料院,以三司大将为都粮料使。开宝六年(973),改用京官充任在京都粮料使、西京粮料使。太平兴国五年(980),分立诸司、马军、步军三粮料院。后马军与步军粮料院或合或分。各设勾当官一人,以京朝官充任。掌发放文武百官、诸司、诸军俸禄等事务。元丰

  • 隔靴爬痒

    同“隔靴搔痒”。清 钱大昭《迩言》卷六:“《朱子语类》云: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扬子鹘鹘突突,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见“隔靴搔痒”。清·钱大昭《迩言》卷6:“《朱子语类》云:……扬子鹘鹘突突,荀子又所谓~。”【词语隔靴爬痒】  成语:隔靴爬痒汉语词典:隔靴爬痒

  • 左郡左县

    南朝时在部分南方民族地区建立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机构。先后在南豫州、荆州、司州、郢州、雍州、益州、江州、湘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据《南齐书·州郡志》载:共有左郡65,左县138。与内地郡县不同,多以原部落组织所居地域划分,故其规模一般较小,任命其本部首领为太守、县令等官职,不改变其原辖区的组织形式,也不干预其内部事务,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明确隶属南朝政府管辖,服从朝廷的调遣。其设置为

  • 选部郎

    魏、晋、南北朝为尚书吏部郎别称。隋大业三年(607)改吏部侍郎置,为吏部头司选部司长官,从五品。唐代改名吏部郎中。 【检索选部郎 ==>】 古籍全文检索:选部郎     全站站内检索:选部郎

  • 拓跋悉

    题子。袭爵为襄城公。卒,赠襄城王。(,参见《北史》)

  • 《始得西山宴游记》

    原文: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

  • 畜簿

    登记牲畜的簿册,以备上计之用。《汉书兒宽传》:“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颜师古注:“簿为文计也。” 【检索畜簿 ==>】 古籍全文检索:畜簿     全站站内检索:畜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