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刘秉忠(1216—1274)卒,年五十九。

刘秉忠(1216—1274)卒,年五十九。

秉忠初名侃,字仲晦,自号藏春散人,世居瑞州,后家邢州。曾出家为僧,元世祖为亲王时,召入藩邸,参与机密。至元元年,以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更名秉忠。上命议建国号,定都邑,颁章服,举朝仪。事无巨细,有关时政之得失者,知无不言。卒赠太傅仪同三司、文贞公。事迹见张文谦《刘公行状》、王磐《刘公神道碑铭》《元史》卷一五七本传。著有文集十卷,今存其《藏春集》六卷,有明天顺二年马伟刊本、清抄本、《四库全书》本;《藏春乐府》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二十一种》本。黎近《明刻藏春诗集后叙》谓秉忠“和顺积中,英采秀发,致吟风弄月之词,适情写景之作,咄嗟戏嘲之音,借清新壮口,口落徉晃,如风如影,不可窥测焉,一归于礼义。岂其才以学济诗,从禅悟道,臻太极妙际真空,恍惚有无,超越万化,故能无可无不可、无为不成欤?”马伟《明刻藏春诗集序》:“观其遗文遗诗,不事雕琢以为工,不务险恢以为奇,雄浑而质直,惇厚而和平,铿乎金石之音也!炳乎奎璧之光也!澹乎太羹玄酒之味也!得非乘乎气运之悉而然欤?”四库提要卷一六六:“秉忠博览好学,尤邃于《易》,凡天文、地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秉忠起自缁流,身参佐命,与明道衍事颇同。然道衍首构逆谋,获罪名教,而秉忠则从容启沃,以典章礼乐为先务,卒开一代治平,其人品相去悬殊。故所作大都平正通达,无噍杀之音。史称‘其诗萧散闲澹,类其为人’,虽推之稍过,然如小诗中‘鸣鸠唤住西山雨,桑叶如云麦始华’之类,亦未尝不时露风致也。”王鹏运《藏春乐府跋》:“往与碧瀣翁论词,谓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蕴而不流于侧媚,周旋于法度之中,而声情识力常若有余于法度外,庶为填词当行,且论者庶不薄填词为小道。藏春词境,雅与之合。”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曩半塘老人《跋藏春乐府》云:‘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余尝悬二语心目中,以赏会藏春词。如《木兰花慢》云:‘桃花为春憔悴,念刘郎,双鬓也成秋。’望月《婆罗门引》云:‘望断碧波烟渚,蘋蓼不胜秋。但冥冥天际,难识归舟。’《临江仙》云:‘马头山色翠相连。不知山下客,何日是归年?’《南乡子》云:‘暮雨夜深犹未住,芭蕉。残叶萧疏不耐敲。’前调云:‘醉倒不知天早晚,云收。花影侵窗月满楼。’前调云:‘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鹧鸪天》云:‘斜阳影里山偏好,独倚阑干懒下楼。’《踏莎行》云:‘东风吹彻满城花,无人曾见春来处。’右所摘皆警句,以言酝藉,近是,而雄廓不与焉。”杨慎《词品》卷一:“元太保刘秉忠《干荷叶》曲云:‘干荷叶,色苍苍。……’此秉忠自度曲,曲名《干荷叶》,即咏干荷叶,犹是唐词之意也。又一首《吊宋》云:‘南高峰,北高峰。……’此借腔别咏,后世词例也。然其曲悽恻感慨,千古之寡和也。”

猜你喜欢

  • 剑一吷

    同“剑头一吷”。清张尚瑗《谒韩文公祠》诗:“半世味公道,无能剑一吷。”

  • 浮河

    集镇名。在浙江省常山县城东北部,芳村溪与上源溪汇流处。属大桥头乡。人口2860。盛产柑橘、食用菌。公路通县城。为抗日战争时期“浮河惨案”发生地。

  •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

    着意:用心。等闲:随便。 元明熟语。比喻用心做的事做不成功,而无意做的事反有结果。语出元.关汉卿《鲁斋郎》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谁识张珪坟院里,倒有风流可喜活观音。”《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王兴道:姐姐,你把银子收下,待到天明去

  • 满籯金

    源见“籯金一经”。指丰厚的家产。唐权德舆《奉和韦谏议奉送水部家兄上后书情寄诸兄弟》:“驷牡龙旂庆至今,一门儒服耀华簪。人望皆同照乘宝,家风不重满籯金。”

  • 移剌蒲阿

    ?—1232金大将。又作移剌蒲兀,或称蒲阿。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少从军,以功由千户迁都统。被选充皇太子完颜守绪亲卫军总领。元光二年(1223),拥哀宗守绪即位,以功遥授同知睢州军州事,权枢密院判官,参决军国大事。正大元年(1224),奉诏至光州,榜谕宋界军民,以示金朝“更无南伐”之意。四年(1227),慌报战功,授世袭谋克。六年(1229),权枢密副使,率军驻邠州备御北边,复潞州。七年,与总帅

  • 旧县江

    即今广西崇左县西北左江支流黑水河。《方舆纪要》卷110太平府崇善县:旧县江“在府西北。一名崇善江。合思城州、太平州诸水,流经故县北,又东南入丽江。《志》云:旧县东又有崇善水出崇官山,与崇善江合流”。

  • 文职封赠

    封授有功官员及其先世以官爵名号,称封赠。封赠之制,始于晋,至唐而备,各代略有差异。以清制为例,凡覃恩及三年考满,例给封赠,康熙四年(1665)停三年考满封赠之例。办理封赠事宜,文职隶吏部,武职隶兵部。凡需封授、封赠者,据其官职和品级,开列名氏存故题奏,得旨则给

  • 素襟

    原来的心意和志趣;本心。晋代陶渊明《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文选.王僧达.答颜廷年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李周翰注:“素,本也。……清淑之气,自盈于本心。”【词语素襟】   汉语词典:素襟

  • 虚文缛节

    虚伪的礼数,繁琐的仪节。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五:“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也。” 并列 没有意义而又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梁启超《过渡时代论》5:“社会既厌三纲压抑,~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

  • 阳信县

    西汉置,属渤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十七里信阳乡。西晋属乐陵国。北魏属乐陵郡。北齐移治马岭城(今山东阳信县东南三十五里)。隋徙治今县南七里西程子坞,为棣州治。大业初为渤海郡治。唐初为棣州治,后属棣州。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徙治今阳信县。明属武定州。清属武定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5年改属武定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在山东省北部。属滨州市。面积792平方千米。人口43.4万。辖6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