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今遣使持节、大都督、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尚书令、长宁县开国侯王僧辩

今遣使持节、大都督、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尚书令、长宁县开国侯王僧辩

鸣鼓聒天,扌从金振地。朱旗夕建,如赤城之霞起;戈船夜动,若沧海之奔流。计其同恶,不盈一旅。君子在野,小人比周。何校灭耳,匪朝伊夕。舂长狄之喉,系郅支之颈。今司寇明罚,质鈇所诛,止侯景而已。黎元何辜,一无所问。诸君或世树忠贞,身荷宠爵,羽仪鼎族,书勋王府,俯眉猾竖,无由自效,岂不下惭泉壤,上愧皇天!失忠与义,难以自立。想诚南风,乃眷西顾,因变立功,转祸为福。有能缚侯景及送首者,封万户国公,绢布五万匹。有能率动义众,以应官军,保全城邑,不为贼用,上赏方伯,下赏剖符,并裂山河,以纡青紫。昔由余入秦,礼同卿佐;日䃅降汉,且珥金貂。必有其才,何恤无位。若执迷不反,拒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赦。孟诸焚燎,芝艾俱尽;宣房河决,玉石同沉。信赏之科,有如皎日;黜陟之制,事均白水。檄布远近,咸使知闻。”春泓按,南朝政治纷争不断,所以在政治危机所导致的军事决战中,檄文竟是一种常用的文体,佳作不断出现,有时即使是虚张声势,却也写得气吞山河,萧绎此篇多用典故,且语词铿锵有力,语势一气呵成,洵为范文。

猜你喜欢

  • 焚草之变

    《隋书.宇文化及传》载: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时,同伙司马德戡曾集兵城内举火与城外相应,隋炀帝闻声问是何事,裴虔通伪称:“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嚣耳。”炀帝信以为真,未加提防,遂被杀。史称此次兵变为“焚草之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十一篇:“宇文化及将谋乱,

  • 通济渠

    隋大业元年 (605) 开凿。为沟通黄、淮二大河的运河。《隋书炀帝纪》: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西段起自今河南洛阳市西,引谷水和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自板渚 (今河南荥阳市北

  • 抵制美货运动

    见“反美华工禁约运动”。 【检索抵制美货运动 ==>】 古籍全文检索:抵制美货运动     全站站内检索:抵制美货运动

  • 赵仁本

    【介绍】: 唐陕州河北人。太宗贞观中累转殿中侍御史。奉使称旨,擢吏部员外郎。高宗乾封中,历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知政事,寻转司列少常伯。以拒右相许敬宗请托,为其所构,授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咸亨初卒官。 【赵仁本作品 ==>】 

  • 乡里制

    宋承前朝行乡里制。人们籍贯往往包括州县乡里。如司马光籍贯为陕州夏县涑水乡高堠里。南宋时,因实行保甲制,有的地区取消里,改为乡都(都保)两级,有的地区都与里并行,有的地区仍然维持乡里制。 【检索乡里制 ==>】 古籍全文检索:乡里制     全站站内检索:乡里制

  • 宋际

    清江苏松江人,字峨修。康熙间,任孔庙司乐。曾与庆长同撰《阙里广志》。

  • 碧土

    集镇名。在西藏自治区左贡县南部、怒江支流玉曲右岸。碧土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190。碧土,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碧,意为“碱土”;土,意为“上、上方、上面”。传建筑碧土寺时,为选寺址一喇嘛将一小团羊毛抛上天,羊毛落在碱坡之上,该处即为寺址,故名。曾译毕土、察

  • 王龟

    字大年,起子。不图仕进。父卒后,应征右补阙。拜浙东团练观察使,被山越族人杀死。(,参见《新唐书》) 【介绍】: 唐太原人,字大年。王起子。性高简,博知书传,不乐仕进,少以诗酒琴书自适。武宗以左拾遗召,入谢,自陈病不任职,诏许。终父丧,召为右补阙,再擢屯田员外

  • 苏仙双橘井

    借指仙人遗迹。宋张元幹《桂井》诗: “定与苏仙双橘井,他年续入郦元经。” 参见:○桔井 【检索苏仙双橘井 ==>】 古籍全文检索:苏仙双橘井     全站站内检索:苏仙双橘井

  • 鲁酒薄

    源见“鲁酒薄而邯郸围”。泛指酒味淡。北周庾信《和张侍中述怀》:“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