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鲁只
※朵豁剌惕部※异密,※东察合台汗国“开国功臣”。伊斯兰历七四八年(1347—48)扶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致使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其家族实际上操纵着东察合台汗国政权,并拥有汗国最富庶的地区——※向阳地作为世袭领地,领有葱岭以东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乌什6城地区和葱岭以西费尔干地区之大部。
※朵豁剌惕部※异密,※东察合台汗国“开国功臣”。伊斯兰历七四八年(1347—48)扶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致使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其家族实际上操纵着东察合台汗国政权,并拥有汗国最富庶的地区——※向阳地作为世袭领地,领有葱岭以东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乌什6城地区和葱岭以西费尔干地区之大部。
见“精膳清吏司”。 【检索精膳司 ==>】 古籍全文检索:精膳司 全站站内检索:精膳司
官名。即中书侍郎。唐开元元年(713)改,五年复名中书侍郎。 【检索紫微侍郎 ==>】 古籍全文检索:紫微侍郎 全站站内检索:紫微侍郎
朝 代 支配者 今本竹書 外紀通誌 經世通考 翦伯贊 董作賓 范文瀾 陳夢家 丁 山 吳其昌 陸、林 商 太 戊 66 商 南 庚 24 7 24 商 沃 甲 3 商 陽 甲 6 月曆表(建丑) 3304—
水堰名。又名右史渠、后乡渠、石英渠。在唐山南道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东北。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朗州刺史温造增修,径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温造原为起居舍人,古称右史,故以名堰。 【检索右史堰 ==>】 古籍全文检索:右史堰 全站站内检索:右史堰
即今湖北随州市南五十六里洛阳镇。民国《湖北通志》 卷73 《兵事》: 清同治三年 (1864) 四月,捻军攻随州失败后,“张总愚由马平港渡府河,奔洛阳店”。
又名热河。即今河北承德市北武烈河。有三源: 一出于围场满族自治县东南鹦鹉河; 一出隆化县东北七老图山茅沟河; 一出承德县北玉带河。三支流于承德县西北汇合南流,经承德市南入滦河。《水经·濡水注》: 武列水 “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溪,……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
①隋末置,属邥州。治所即今安徽临泉县。唐初属颍州,后省入汝阴县。神龙二年(706)复置,仍属颍州。北宋政和四年(1114)属顺昌府。金仍属颍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寻复置。明洪武初废。②明弘治十年(1497)以乳香台巡检司置,属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五十四里老城镇。清属陈州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50年徙治今沈丘县(槐店)。(1)古县名。唐神龙二年(706年
(《汉书•路温舒传》卷五十一)按,传言“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宣帝此年七月即位,路书当作于七月之后,姑系于此。路温舒(? — ?),字长君,巨鹿东里(今河南新郑境内)人。少时牧羊,“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
①江苏旧苏州府的别称。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即记载苏州的风土、人物等事。②江苏镇江府的别称。明周祁《名义考》:“润州,中吴也。”镇江府在隋、唐时为润州。参见“三吴”。 【检索中吴 ==>】 古籍全文检索:中吴 全站站内检索:中吴
【介绍】: 春秋时陈国人。大夫。与陈灵公、孔宁通于夏徵舒之母夏姬。泄冶进谏,反为仪行父、孔宁所杀。后三人同饮于夏姬家,以徵舒容貌似己相戏谑。徵舒怒,射杀灵公。仪行父与孔宁奔楚。次年,楚攻陈,送仪行父归陈。 【仪行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