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巷
集镇名。在山东省阳谷县中部。属阎楼镇。人口 1100。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康王赵构在金被扣为人质。不久逃出,骑马至此,为躲避金兵追赶改乘骆驼,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骆驼巷由此得名。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工副业有酒、织物、鞋、面粉、翻砂等厂及养殖场。有中外合资企业骆驼巷酿造有限公司和环达针织有限公司。为集贸市场,有商店、酒店、修配部数十家。阳张公路经此。
集镇名。在山东省阳谷县中部。属阎楼镇。人口 1100。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康王赵构在金被扣为人质。不久逃出,骑马至此,为躲避金兵追赶改乘骆驼,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骆驼巷由此得名。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工副业有酒、织物、鞋、面粉、翻砂等厂及养殖场。有中外合资企业骆驼巷酿造有限公司和环达针织有限公司。为集贸市场,有商店、酒店、修配部数十家。阳张公路经此。
【生卒】:?——1233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官炮军万户。凤翔失守,降元,从元军攻汴,仍为司炮,破坏火炮后逃至蔡州,天兴三年,元军破城,战死。
又作塔山前卫。明正统十 一年 (1446)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不详。辖今吉林松原市、农安县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后废。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境约今吉林省松原、前郭、农安地区。后废。
在今陕西佳县北二十五里。《宋史夏国传》:元丰二年(1079)六月,“夏人自满堂川入大会平”。即此。
官名。北齐置。太子酒局长官。
宋.王铚《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 骈体文,其句式为四字与六字相间,又称“骈四俪六”。唐、宋较为盛行,其中多用典故,“伐山语”即指此文体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禹门。雍正二年举人,授内阁中书,累迁工部主事。乾隆间,考选山西道监察御史,曾疏请兴西北水田,并上理财三策。迁兵科给事中。寻乞归侍母。 【柴潮生作品 ==>】
汉桑钦著《水经》,北魏郦道元作注,合称“桑经郦注”。清.钱谦益《徐宏祖传》:“其书(指《徐霞客游记》)数万言,皆订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清.黄宗羲《称心志序》:“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 并列 汉桑钦著《水经》,北魏郦道元作注,故合称之。
亦作龙城。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境。《史记匈奴列传》: 汉元光五年 (前130),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出谷,至茏城”。即此。 即“龙城(1)”。
在贵州省余庆县西北部。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2.2万,其中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人口490。镇人民政府驻龙家村,人口 3000。以姓氏命名。1932年置龙家镇及石桥、小坝、仙峰等乡。1958年并入乌江公社,1961年析置龙家、小坝、平桃公社。1984年置龙家镇及平桃乡,1992年合并置
在今四川垫江县东,为龙溪河上流。《方舆纪要》 卷69垫江县: 高滩溪在 “县东南五十里。其水险恶,自达州界流入县境,下流入长寿县达龙溪,注于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