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由山北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司改名,又称北京按察司,设使、副使等,置于大宁路。监治辽阳、广宁、大宁、沈阳、开元、咸平、泰宁、应昌、全宁等路府,兼劝农事,隶御史台。二十四年,因蒙古宗王乃颜反叛,治所由大宁移置豪州。后又迁回大宁路。二十八年,改为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检索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 古籍全文检索: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全站站内检索: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由山北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司改名,又称北京按察司,设使、副使等,置于大宁路。监治辽阳、广宁、大宁、沈阳、开元、咸平、泰宁、应昌、全宁等路府,兼劝农事,隶御史台。二十四年,因蒙古宗王乃颜反叛,治所由大宁移置豪州。后又迁回大宁路。二十八年,改为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即比蓬州。治所在今四川甘洛或汉源、石棉县境。
读音:Jī【源】 见《字汇》(86)。䕤,汉置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以地为氏。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文敏。高士廉子。居母丧哀毁甚,太宗谕使强食。尚东阳公主,袭父爵。由户部尚书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宗显庆三年坐与长孙无忌亲累,改永州刺史,卒于官。 【高履行作品 ==>】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掌催促京城诸司库务文帐,京畿仓场库务月帐凭由送勾,及三部支讫内外俸禄之事,由判开拆司官兼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官署名。宋置,属三司。掌催督京城与京畿仓、场、库、务等文帐、凭由上缴审核等事。判司官由判开拆司官兼任。
南朝陈人,字玄明,昭弟。聪明博学,以孝著称。父卒,每一悲痛,必至呕血,邻里闻其哭声,皆为流泪。服父孝未终,母又亡,遂居六年丧。家贫,不能大葬,遂布衣蔬食,十余年杜门不出。郡举孝廉,固辞不就,年未五十而卒。(,参见《南史》) 【张乾作品 ==>】
官署名。佛教事务之机构。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设于各府,掌钤束一府之僧人。设都纲、副都纲为正、副长官。清沿明制未改。掌管僧众佛事的机关,唐代和明在各府置此机构。清沿其制。见《明会典·僧录司》、《明史·职官三》、《清史稿·职官三》。
①唐方镇名。景云元年(710)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开元六年(718)始称四镇节度使。其后以治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故亦称安西或安西四镇,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至德二载(757)改为镇西,大历二年(767)复为安西。贞元六年(790)后, 以
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南宋陆游《入蜀记》:“过下牢关。”《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下牢谿“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有关曰下牢关,亦曰下牢戍。旧峡州治也”。
源见“乘槎”。谓询问究竟。清程先贞《还山春事》诗:“万象自觉销磨尽,懒向成都问姓严。”
字子惇,榆次(今属山西)人。由乡举入太学。与崔铣、吕楠善。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应天府丞。武宗南巡驻南京,他拒权倖求索,选拳勇者与攫取民物的禁军搏斗。帝驾驻九月,南京不大困者,依赖他与乔宇之力。嘉靖中累官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有击寇、平盗功。卒。【生卒】:1480—1533明山西榆次人,字子惇,号涂水。正德三年进士。除南京大理评事,累迁应天府丞。武宗南巡驻南京,江彬等佞臣恃宠为虐,敲诈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