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三国志·蒋济传》

《三国志·蒋济传》


三国志
原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三国志·蒋济传》    

猜你喜欢

  • 李愿

    【生卒】:?-825 晟子。以父勋拜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元和初,任夏州刺史,州境大治。迁凤翔陇右节度使及宣武军节度使后,溺于声色,不恤军政,致使士卒变乱,坐贬随州刺史。长庆时充河中等节度使,政事亦无起色。(,参见《新唐书》) 【生卒】:?—762 【介绍】: 唐陇右

  • 马亮

    明河南淇县人。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累功至都指挥佥事。宣宗时官至左都督,正统九年兀良哈之役,战有功,封招远伯。善骑射,每战身先士卒,所向克捷,时称骁将。卒谥荣毅。

  • 浮海

    借指避世隐居。梁启超《壮别》诗: “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论语公冶长》: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孔子周游求仕,未能如愿。于是不无悲伤地说,谓学说不能行于世,将乘小筏过海,避世而居。 【检索浮海 ==>】 古籍全文检

  • 建炎皇帝

    即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详“苗刘之变”),迫高宗退位,尊为“睿圣仁孝皇帝”。大臣吕颐浩、张浚起兵讨伐苗、刘,称高宗为“建炎皇帝”。 【检索建炎皇帝 ==>】 古籍全文检索:建炎皇帝     全站站内检索:建炎皇帝

  • 契苾承明

    见“契苾明”(1565页)。

  • 薏苡谤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交趾时常食薏苡果实。南方薏苡果实较大,马援载回一车薏苡为种。在其死后被人诬为载回的是南方明珠、文犀。见《后汉书·马援传》。后比喻蒙冤被谤。陈子昂《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 保氏

    周代学校中的专职教育官员。《周礼地官保氏》载,国学中的保氏负责对“国子”进行“六仪”和“六艺”的教育。六仪指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和车马之容。六艺指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御)、六书和九数。参见“六艺”。 【检索保氏 ==>】 古籍全文

  • 不辱使命

    古代谓大夫奉国君命令出使别国,能维护本国尊严,不负重托。后多引申指不辜负别人的差遣与托付。郭沫若《洪波曲》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述宾 不辱,没有受到侮辱。圆满完成别人所托付的事。蒙永丽《神之恶》:“李悝认为这只是一个回报。你

  • 觐见之争

    清同治年间,进驻北京的外国公使多次提出觐见同治皇帝的要求。清政府与外国公使围绕觐见礼仪问题争论多年。清政府要求外国公使行跪拜礼,而外国公使则坚持行鞠躬礼。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被迫让步,允许英、法、俄、美、荷兰五国公使和日本大使以鞠躬礼觐见同治皇帝。 【检

  • 韩凤

    北齐昌黎人,字长鸾。有膂力,善骑射,稍迁都督。袭爵高密郡公。后主在东宫,凤为侍卫,为后主所赏识。后主即位,累迁侍中、领军、总知内省机密。封昌黎郡王,甚蒙亲宠。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共掌朝政,号称“三贵”,损国害政,尤嫉士人,冤杀甚众。北齐亡时,从后主走青州,为北周军所获。仕隋,位终陇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