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
①莘一作姺、。亦称有辛、有莘、有侁。夏、商时国名。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晋师阵于莘北”,即此。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东北。②亦作“有莘氏”。商、西周诸侯国。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周文王娶于莘。《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后闳夭等“求有莘氏美女”献商纣王,即其国。
【检索莘 ==>】 古籍全文检索:莘 全站站内检索:莘
①莘一作姺、。亦称有辛、有莘、有侁。夏、商时国名。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晋师阵于莘北”,即此。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东北。②亦作“有莘氏”。商、西周诸侯国。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周文王娶于莘。《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后闳夭等“求有莘氏美女”献商纣王,即其国。
源见“喜折屐”。形容狂喜失态。宋黄庭坚《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清风吹月来,欢甚齿折屐。”
【生卒】:?—约306 【介绍】: 西晋河内温人,字绍统。司马睦子。少笃学,博览群籍。晋武帝泰始中,拜骑都尉,迁秘书郎,转丞。官至散骑侍郎。卒年六十余。注《庄子》。撰《九州春秋》。所作《续汉书》,论次东汉史事,纪、志、传均备,今存八志,北宋以后与范晔《后汉书》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样?”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我以为应以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回答恩德。”后因以喻有区别对待恩怨之典。《汉书.卜式传》:“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
谓求取功名利禄。谢良牧《除夕》诗:“痴梦争隍鹿,浮生过隙驹。” 参见:○蕉鹿梦 【检索争隍鹿 ==>】 古籍全文检索:争隍鹿 全站站内检索:争隍鹿
明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最早提出的计算音律的方法。在八度音之间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相邻两频率的比值即音程都是)的半音,顺次组成十二个等程律。朱载堉称为“密率”,并计算到二十五位数止。实质上,新法密率即今所谓的“十二平均律”。它解决了中国音乐史上长期以来黄钟
在今贵州普定县北三岔街。《明史·贵州土司传》:崇祯初,总督朱燮元讨水西,“分遣别将林兆鼎从三岔入”。即此。
《汉书.王褒传》:“王褒字子渊,蜀人也。……褒既为刺史作颂,又作其传,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轶材。上乃征褒。……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顷之,擢褒为谏大夫。” 《汉书.枚乘传》:“枚乘字叔,淮阴人也,为吴王濞郎中。
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无政府说》:“~。目的一失,以后之种种遂不可设想矣。”
同盟:由缔结的条约而形成的联盟。谓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采取一致的防御或进攻的战争行动。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现多指坏人为掩盖罪恶事实而暗中订立协议或商讨办法,以采取一致行动,达到蒙混过关
?—1234 金女真人。正大八年(1231),任破虏都尉,戍潼关。奉旨援京师。九年,至偃师,闻蒙古军已渡河,奔少室山少林寺,夺据登封县官民迁避之太平顶御寨。天兴元年(1232)十二月,奉中京行省完颜思烈檄领军往保洛阳。二年三月思烈病死,代行省事。六月,蒙古军攻城急,领兵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