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蠖屈
比喻随时屈伸、上下。《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李善注:“班固《汉书.韩彭》述曰:‘云起龙骧,化为侯王。’《周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吕延济注:“言圣人持明道,开风叶,腾之如龙,屈之如蠖,亦随时隆杀也。”
并列 骧,上举。蠖,蛾的幼虫,靠一屈一伸爬行。比喻随时上下屈伸,不能始终如一。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从道污隆。”△含贬义。多用于人品方面。
比喻随时屈伸、上下。《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李善注:“班固《汉书.韩彭》述曰:‘云起龙骧,化为侯王。’《周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吕延济注:“言圣人持明道,开风叶,腾之如龙,屈之如蠖,亦随时隆杀也。”
并列 骧,上举。蠖,蛾的幼虫,靠一屈一伸爬行。比喻随时上下屈伸,不能始终如一。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从道污隆。”△含贬义。多用于人品方面。
见《道古堂文集》卷首。
赫哲语音译,意为“三页板船”或“舢板船”。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出现于20世纪初。主要用于拉网、下钩捕鱼和运输木材、茅草等,载重约1200斤。制作:以直径2尺多、长2.3—2.5丈无疖的松木锯成8分至1寸的薄板钉成;帮高约1尺5寸,宽2尺;缝隙以“地毛”(形似青苔)或麻丝阻塞,上压木条,钉眼用松油脂涂抹;前后翘起,中间用横木撑开;横木中凿一眼,以备竖桅杆撑帆之用。浆一头为扇形,一头为
居于台湾山地的高山族一支。人口有1万多(1975年)。分布从卑南主山的南部到大武山以北的地区,包括环绕浊口溪、隘寮溪及大南溪上游山地,分属今屏东县的三地、雾台,高雄县的多纳及台东县的卑南、大南诸乡。据《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载,和排湾人一样在18世纪已出现早期封建领主制,土酋“凡所辖社,小番栽种黍米薯芋,……抽取十分之二,至射猎獐鹿山猪等兽,得后一蹄”,还役使番众代种薯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河南省东南部、汝南县汝宁镇西北。因库区有野鸭等栖息,故名。建于1958年。汇板桥、薄山以下的汝河、臻头河、练江等河水,控制流域面积4498平方千米,库容16.56亿立方米。坝高15米,为均质土坝。建有小型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可灌溉农田30万亩。库区内水产资源丰富。具
在重庆江津市中部。面积47.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慈云寺,人口8840。1941年由罗坝乡分建慈云乡,以慈云场地名命名。慈云场原名慈云寺,清乾隆年间兴修戏楼时,以横匾“慈航普渡,烟云缭绕”易名慈云寺,场以寺名。1953年设慈云乡,1961年改称慈云公社,1984年复
即新丰镇。今江苏丹徒市东南四十五里辛丰镇。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中东部、京杭运河两岸。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辛丰,人口 3900。东晋大兴四年(321年)开新丰湖(一作新丰塘),镇以湖名;“新”又作“辛”,故名。1956年建辛丰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生猪、蚕茧等。有轴承、笔刷、灯管、农机、制鞋等厂。京沪铁路、谏黄公路经此
文书名。清朝指各衙门来往文书未及盖用堂司印信者。至道光十九年(1839)始定: 嗣后平常日行事件毋许擅用,如有紧急文移不及用印则可行,应于文后注明后补印文。
朝 代 支配者 今本 竹書 外紀 通誌 經世 通考 翦伯贊 董作賓 范文瀾 陳夢家 丁 山 吳其昌 陸、林 張汝舟 周 康 王 22 19 23 周 穆 王 16 16 38 16 16 21 周 昭 王 15 15 西周諸侯年表(陸、林考訂) 國 名 政權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见“百折不挠”。明朱之瑜《批新序二十条(三)》之十三:“屈原忠而被放……至诚为国,~。” 【检索百折不磨 ==>】 古籍全文检索:百折不磨 全站站内检索:百折不磨
《左传.定公五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杜预注:“昭公之出,季孙行君事,佩玙璠祭宗庙。今定公立,复臣位,改君步,则亦当去玙璠。”后因以“改步改玉”称改变制度或改朝换代。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蒙古不道,宰割诸夏,改玉改步,人无异心。”见“改步改玉”。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蒙古不道,宰割诸夏,~,人无异心。”【词语改玉改步】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