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梁书·良吏传》

《梁书·良吏传》


梁书
原文
    昔汉宣帝以为“政平讼理,其帷良二千石乎!”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故长吏之职,号为亲民,是以导德齐礼,移风易俗,咸必由之。高祖逮践皇极,躬览庶事,求民之瘼。每选长吏,务简廉平,皆召见御前,亲勋治道。剖符为吏者,往往承风焉。若新野皮苹诸任职者,以经术润饰吏政,或所居流惠,或去后见思,盖后来之良吏也。庾荜,字休野,新野人也。父深之,宋雍州刺史。荜年十岁,遭父忧,居丧毁瘠,为州党所称。弱冠,为州迎主簿,举秀才,累迁安西主薄、尚书殷中郎驃骑功曹史。博涉群书,有口辩。齐永明中,与魏和亲,以荜兼散骑常侍报使,还拜散骑侍郎,知东宫管记事。郁林王即位废,庾荜掌中书诏诰,出为荆州别驾。仍迁西中郎语议参军,复为州别驾。前后纲纪,皆致富饶。荜再为之,清身率下,杜绝请托,布被蔬食,妻子不免饥寒。明帝闻而嘉焉,手软褒美,州里荣之。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骡骑功曹参军,迁尚书左丞。出为辅国长史、会稽郡丞、行郡府事。时值凋弊之后,百姓凶荒,所在谷贵,米至数千,民多流散,荜抚循甚有治理。唯守公禄,清节逾厉,至有经日不举火。太守永阳王闻而债之,荜谢不受。天监元年,卒,停尸无以殓,枢不能归。高祖闻之,诏踢绢百匹、米五十斛。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时荜为州别驾,益忽蔼。及高祖践阼,蔼以西朝勋为御史中丞,荜始得会稽行事,既耻之矣;会职事微有谴,高祖以蔼其乡人也,使宣旨侮之,荜大愤,故发病卒。
(节选自《梁书·良吏传》)

译文
    以前汉宣帝认为,“施政公平端方,诉讼能够公正审理,恐怕就算是好的太守吧!”前代史书上也说:“现在的郡守,就是古代的诸侯。”所以地方长官,被称为亲民之宫,因此劝导百姓树立德行,用礼整肃民风,移风易俗,都一定要由地方长官来实施。高祖登上帝位,(高祖)亲自了解各种事务,了解百姓的疾苦病痛(民情)。每次选拔地方长官,一定挑选那些廉洁公正的官员,(高祖)都召见他们,亲自鼓励他们施行政,治理一方百姓。担任地方长官的人,一时都仰慕仿效,蔚为风气。像新野庾荜等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的人,用经学润饰政令,有的给治理的百姓普施恩惠,有的离任之后还被百姓怀念,这可算是后起的良吏。庾荜,字休野,是新野人。他的父亲庾深之,是宋时雍州刺史。庾荜十岁那年,遭逢他父亲的丧事,他守孝时哀伤过度而消疲不已,(因而)被同州之人称道。二十岁时,庾荜被州里选用为主簿,举荐为秀才,多次升迁,任安西主簿、尚书殿中郎、骠骑功曹史。庾荜广泛地涉猎群书,极有口才。齐国在永明年间,朝廷与魏国和亲,任命庾筚兼任散骑常侍,作使者回访魏国,回朝后,庾荜被授予散骑侍郎之职,主持东宫事务,管记事。郁林王即位、被废,都由庾荜主持中书诏诰,离京岀任荆州别驾。又调任西中郎谱议参军,后又担任荆州别驾。以前在荆州担任别驾的人,都靠这一职位使家中财物富饶,庾筚两次担任这一职务,却以清廉为下属做表率,杜绝私人请托,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祖茶淡饭,妻子儿女都难免有饥寒之苦。(齐)明帝听说这些事情(他的事迹),称赞他,亲自写诏书褒奖赞美他,(于是)州里以庾荜为荣耀。高祖(梁武帝)平定京城,建立王府,选拔庾荜任骠骑功曹参军,又调任尚书左丞。离京出任辅国长史、会稽郡丞、行郡府事。当时正值国家动乱之后,民生凋敝,老百姓农田歉收,闹饥荒,所在的地方(会稽郡)谷价昴贵,米价格涨到数千钱一石,老百娃大多流离失所,庾荜抚慰百姓,颇有政绩。他平时就只领取公家给他的那份俸禄,(此时)更加严谨地持守高洁的节操,甚至有时候家里一整天不生火。会稽太守永阳王听说此事,便赠送一些东西给他,可他极力推辞,不肯接受。天监元年,庾荜去世,庾荜的尸身陈放着,家人无钱殡殓,灵柩无法归葬。梁武帝听说了这件事,下诏赏赐一百匹绢,五十斛米。当初,庾荜的家族是西楚一带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自己又很年轻便担任比较显赫的官职。他的同乡乐蔼很有才干,向和他不和,互相争遂。乐蔼在齐朝豫章王萧嶷手下为官,后来萧嶷去世,乐蔼为官不得志,由步兵校尉身份帮助处理防守事务,授归荆州,当时庾荜任荆州别驾,更加瞧不起乐蔼。等到梁武帝即位,乐蔼因帮助梁振兴帝业有功升任御史中丞,而庾筚这时候才担任会稽郡行事,心中已经感到耻辱了;正好碰上庾荜在职事上有一些小过失,梁武帝因为乐蔼是庾荜的同乡,便叫乐蔼去传达自己的旨意,教导庾荜,庾荜愤恨不已,因而发病离开了人世。

《梁书·良吏传》    

猜你喜欢

  • 方番长官司

    土司名。明洪武五年(1372)改元方番河中府安抚司置。长官方姓,唐末以来,世守其地。顺治十五年(1658)附清,乾隆年间废。治今贵州惠水县南,管方番、沙锅等处村寨,居民主要为布依族。 【检索方番长官司 ==>】 古籍全文检索:方番长官司     全站站内检索:方番长官司

  • 壬辰,桓玄篡位,作《受禅告天文》《下书受禅》《下书封晋帝为王》《论赏刘裕等将士诏

    《晋书》卷十《安帝纪》:“冬十一月壬午,玄迁帝于永安宫。癸未,移太庙神主于琅邪国。十二月壬辰,玄篡位,以帝为平固王。辛亥,帝蒙尘于寻阳。”卷九十九《桓玄传》:“又矫诏使王谧兼太保,领司徒,奉皇帝玺禅位于己。又讽帝以禅位告庙,出居永安宫……百官到姑孰劝玄僭伪

  • 唐诗三集合编

    明沈子来编。子来,字汝修,号明阳,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约生活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唐诗三集合编》,七四卷。本书乃是将杨士弘《唐音》、高棅《唐诗正声》、李攀龙《唐诗选》合编而成。将三选中的原次序打乱,重新依诗体、时间和作者加以排列,每首诗下都注明出自何种选本。在许多诗人名、诗作下均引前人评语。卷首保留了原三选中的序、跋、凡例,书前还有陈继儒、沈氏等人的序。本书规模宏大,故传世极罕。有明天启四年(16

  • 杜骥

    【介绍】: 南朝宋京兆杜陵人,字度世。杜坦弟。宋文帝元嘉七年,曾随到彦之攻魏,入河南,使守洛阳。城久废,无粮食,不可守。及彦之败退,骥欲弃城走,虑被诛,绐宋将姚耸夫入城,寻即随耸夫委城南奔,乃归罪耸夫,耸夫被杀。十七年为青、冀二州刺史,在任八年。后为左军将

  • 龙文鞭影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七:“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曰:‘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此意原指,世间良善,因受某种利欲的驱使,如良马见鞭影而行,而堕入外道。后因泛指以督促而造就人才。明.萧良有《龙文鞭影》书名本此。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村居》诗:“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此借用佛家语,憎恶世人追逐荣华富贵;也可解为借指时光飞逝之速,参用“白驹过隙”意。后句参见

  • 窥几

    天文仪器名。用来测量星、月的影长,以推算其离地球距离或地平高度的案几,长六尺,宽二尺,高四尺。几中央开一条长四尺、宽二寸的狭缝;缝两边刻有尺寸。观测时,窥几顺着圭表的圭面南北方向置放;人在案几下面移动狭缝中附有的两根尺子(窥限),宽为二寸。当星、月到达子午线

  • 刘蠡升

    【生卒】:?—537【介绍】: 北魏末人,匈奴族。孝明帝孝昌元年居云阳谷自称天子,立年号署百官。时魏内部扰乱,力不能讨。高欢伪许以女妻其子而密图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欢潜师袭之。蠡升外出征兵,为其北部王所杀。其众复立其三子为主,欢击灭之,先后共十一年。 【刘蠡升

  • 结缨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卫太子蒯聩奔晋,后潜回国夺君位,先劫持卫大夫孔悝于台上。子路(仲由)为孔悝邑宰,闻变,乃入,“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孔悝)。’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后

  • 浣纱溪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晋 孔晔《会稽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 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 绍兴南若耶山下,若耶溪旁有浣纱石,相传西施浣纱于此。后因称若耶溪为“浣纱溪”。唐 司空图《杨柳枝》词:“何似浣纱溪畔

  • 幸臣

    君主宠爱之臣。《韩非子·奸劫弑臣》: “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君主所宠幸的近臣。《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必得以曩之合已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史记·黥布列传》:“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