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省

三省

官署合称。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存,自三国魏始,尚书已成朝官,为政务机构; 中书也逐渐分局问政,却未转为朝官; 门下亦渐染指政事,仍以宫职尤多,国事运转须经三省而实现。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逐渐明朗。至隋,中书、门下由官职转为朝官,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唐初,二省形成鼎足之势,三省长官尚书令 (后为仆射)、中书令、侍中入政事堂共议国政,执行宰相职能; 高宗至玄宗前后,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渐为同平章事取代,三省并重遭破坏,时而中书为重,时而门下为重,三省分权也发生变化,中书出令为翰林学士院分割,门下封驳分散到尚书、中书,尚书执行权转移,专司一职,分管部务。五代时,枢密使发展为武宰相,进一步分割同平章事的相权。北宋初,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及三司,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三省类以它官主判,三省长官以下各官用于寓禄秩、叙位著; 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中书门下及三司,重建三省,与枢密院共掌大政,以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 门下省审命令、驳正违失,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尚书省掌施行制命; 哲宗元祐 (1086—1094) 间,令三省同取旨;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仍与尚书省统称三省。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宰相职务。《新唐书·百官志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隋唐两代,三省因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猜你喜欢

  • 狗彘不食其余

    同“狗猪不食其余”。梁启超《收回干线铁路问题》:“其由舞弊者,则经办之人诚狗彘不食其余,人人皆得诛之。”【词语狗彘不食其余】  成语:狗彘不食其余汉语词典:狗彘不食其余

  • 益西

    读音:Yìxī【综】 源出不详。台湾桃园有此姓(68,261)。

  • 瑗县

    西汉置。治今山东禹城市西南。属平原郡,东汉废。 【检索瑗县 ==>】 古籍全文检索:瑗县     全站站内检索:瑗县

  • 宾射

    ①天子为亲近故旧同学朋友,与燕饮同时进行的射礼,见《周礼春官大宗伯》。②诸侯、卿大夫、士入朝天子时,天子和他们在一起行的射礼。宾射在王庙或朝中进行,见《礼记射义》孔颖达疏。射者皆着皮弁服。用虎、熊、豹三种侯,并于侯上加绘五彩,寓以文德接待远客之意。诸侯、

  • 庐州、光州上贡展期。

    《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七:“七月戊午,诏庐、光州上贡钱米展一年,用转运司请也。帝曰:‘人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予之为取。若稍与展免,俟其家给人足,税敛自然易办。淮南平时,一路上供内藏绸绢九十万匹有奇。至绍兴末年,才八千匹尔。’”

  • 读音:Qū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有分布。此姓系吴川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 太子先马

    先亦作洗。即“洗马②”。 【检索太子先马 ==>】 古籍全文检索:太子先马     全站站内检索:太子先马

  • 宋濂至京师,方孝孺侍从。

    《逊志斋集》卷二O《祭郭士渊》:“在岁己未,余从太史至于京师。”

  • 小分水岭

    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九十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志》又曰:卫北三舍有龙潭,四序渊澄,其深莫测,谓之小分水岭。”《方舆纪要》卷73松潘卫“大分水岭”条下:“小分水岭在卫北九十里。其山平坦,有龙潭,其水亦分二流。”

  • 胥门

    又名姑胥门。今江苏苏州市旧城西南门。《吴越春秋》 卷10: “越王追吴王,欲入胥门,未至六七里,望吴南城。” 《吴地记》 称: “本伍子胥宅,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