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战国策
原文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①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②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③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④。”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①致命:致辞。②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③甲:盔甲,代指军队。④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500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猜你喜欢

  • 督邮

    官名。汉朝置,郡府属吏。本名督邮书掾(或谓督邮曹掾),省称督邮掾、督邮。主要职掌除督送邮书外,又代表郡守督察诸县、宣达教令,兼及案击盗贼,点录囚徒,催缴租赋等。守相自辟,秩六百石,其权甚重,有“督邮功曹,郡之极位”之说。督邮分部,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不等。其职名或冠以东、西、南、北、中,或称为五部督邮。三国、魏、晋、十六国之后凉、南朝宋、齐、梁、北朝北齐皆置,晋朝郡或因事而立,可多达三十余人。

  • 保靖州安抚司

    明初改保靖州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即今湖南保靖县。洪武六年 (1373) 升为保靖州宣慰使司。 明初改保靖州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洪武六年(1373年)升保靖州宣慰司。

  • 和硕县

    1946年改和硕设治局置,治乌什塔拉(今和硕县东乌什塔拉)。以清时为蒙古和硕特部驻地而名。1950年迁清水河子,即今治。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1.3万平方千米。人口6.8万。辖1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特吾里克镇

  • 少年都统

    官名。十六国前秦苻坚置。苻坚伐东晋前,召良家子年二十以下,武艺骁勇者出征,至者三万余骑。任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建威将军、少年都统,为其统帅。参见《晋书·苻坚载记下》。

  • 洛下舟中犬

    源见“黄耳传书”。指寄信的狗。表示寄送家信。明 李东阳《杨武选挽诗》:“书随洛下舟中犬,身逐台南水上萍。” 【检索洛下舟中犬 ==>】 古籍全文检索:洛下舟中犬     全站站内检索:洛下舟中犬

  • 亢村镇

    在河南省获嘉县南部。面积56.2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亢村,人口1.1万。传孔子弟子陈亢葬此,故名。旧为驿站,清称亢村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复镇。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阀门、磷肥、糠醛、磨料、造纸、面粉、油膏等厂。京广铁路、新郑公路经

  • 费雅达

    【生卒】:?——1680 汉军正白旗人。历官潼关副将,汉中总兵,加都督同知。康熙中,率部讨伐叛将王辅臣,战胜于彝门镇,夺武关。康熙十九年九月。战死于永宁。赠太子少傅,左都督,谥忠勇。 【生卒】:?—1680 【介绍】: 清汉军正白旗人。康熙间为潼关副将。王辅臣叛后授汉中

  • 陕西省

    蒙古中统三年 (1262) 置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治所在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四川二省全境、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元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分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仍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治所在安西路 (后改奉元路,今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全境、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明洪武九年 (13

  • 和林格尔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邻接山西省。明置玉林、云川二卫,后为蒙古西土默特所据。清并漠南蒙古后,于康熙中(1662—1722)在境内置驿站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乾隆元年(1736)置协理通判,二十五年(1760)改理事厅。1912年改县。

  • 桑萨营

    又作桑叶营。清乾隆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东北桑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