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百科知识>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年。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到辽东半岛。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其中钵形鼎、觚、背壶、盉、鬶、高柄杯等是代表器物。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其中黑色高柄杯制作精巧,胎薄而光亮。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糙,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常见有石斧、石铲、石凿、石刀等。其次有骨牙工具,常见有凿、矛、镰等。装饰品制作精致,玉串饰最富特色。中期以后出现工艺很高的雕刻镶嵌技术,出土物有透雕象牙筒、象牙梳、象牙琮,镶有松绿石的骨雕筒,穿孔玉铲、玉环、玉璜、玉珠等。大汶口人有拔去两侧门齿的习俗,已从事农业而定居。家畜饲养发达,主要动物是猪和狗,渔猎为副业。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多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大墓有原木葬具,随葬物丰富,普遍以獐牙随葬,不少还有猪头、装饰品和大量陶器。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晚期一些陶器上出现复杂的刻划符号,不少人认为是文字。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检索大汶口文化 ==>】 古籍全文检索:大汶口文化     全站站内检索:大汶口文化

猜你喜欢

  • 溪湖镇

    在台湾省彰化县中部、鹿港溪与麦屿溪间。面积32.6平方千米。人口约5万。1920年后设溪湖街,1945年设镇。地处彰化平原中部。产稻、甘薯、玉米、小麦、甘蔗、亚麻、洋菇等。有制糖、橡胶等厂。19号省道纵贯镇境,高速公路过东部。古迹有荷婆仑霖肇宫。

  • 罗卜藏衮布阿喇布坦

    ?—1689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又作罗卜藏古木布阿喇布坦、罗卜藏衮布。博尔济吉特氏。※鄂齐尔图汗孙。清康熙十六年(1677,一说1676或1680),鄂齐尔图被噶尔丹杀害后,率众遁居青海,恳请清廷赐居甘肃龙头山。以龙头山为内地兵民耕牧处所,未获允,徙居布隆吉尔。娶喀尔喀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女。二十四年(1685),以从叔父和啰理请清廷敕印,钤部众,受命与和啰理同牧于阿拉克山阴。次年,达赖喇嘛使

  • 移剌子敬

    【生卒】:1111——1181 字同文,本名屋骨朵鲁,辽五院人,移剌拔鲁子。读书好学,助移剌固修《辽史》,为同知辽州事,渐迁翰林待制。大定二年(1162),以待制同修国史,改秘书少监兼修起居注。历右谏议大夫,秘书监、签书枢密院事、河中、兴中尹,致仕。大定二十一年死。 【生

  • 张乔约本年春游上元,有《题上元许棠所任王昌龄厅》诗。

    时逢杨夔,夔有《金陵逢张乔》诗,共叹命运之坎坷。(分别见《全唐诗》卷六三九、卷七六三)

  • 何宇新

    【介绍】: 明广东博罗人,字子完。父早卒,每遇忌日辄悲恸不食。事母甚谨,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独宿,不盥不栉。其师陈献章为书“卓行”二字,又赠以诗。弘治二年举人。入南国子监。仕为南京光禄寺良酿署正,迁宗人府经历。 【何宇新作品 ==>】 

  • 李绰

    【介绍】: 唐赵郡人,字肩孟。李舒曾孙。官膳部郎中。有《尚书故实》、《秦中岁时记》。 【李绰作品 ==>】 

  • 长嘘短气

    见“长吁短叹”。 【检索长嘘短气 ==>】 古籍全文检索:长嘘短气     全站站内检索:长嘘短气

  • 高腾

    【生卒】:1749—1807清福建光泽人,字鹤年,初号九皋,晚号海樵。乾隆四十二年举人,拣选知县,借补福鼎县学训导。论学主宋儒,谈经宗汉。有《汉学咫闻》、《音初集》等。

  • 满县栽花

    同“满县花”。元 赵孟

  • 种放

    【生卒】:956——1015 字明逸,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好学,七岁能文,无意于举业。父卒,与其母隐居终南山,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自称“退士”。咸平五年(1002),以张齐贤荐,召对,授左司谏、直昭文馆。后常往返山林与朝廷之间,每至京师,秦、雍生徒多从之受业。大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