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死重泰山

死重泰山

死的意义,重于泰山。比喻死得光荣。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周列国志》一七回:“不畏强御,忠肝沥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述补 比喻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周列国志》17回:“不畏强御,忠肝沥血。~,名光日月。”△褒义。多用于颂扬死得光荣。→名垂青史 ↔死轻鸿毛


【典源】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皇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今译】 汉代司马迁因受李陵一案牵连遭宫刑,他在给友人任安 (字少卿)的信中说:“我的祖上先人,并没有显赫的功劳,担任太史令一职,近乎卜官、巫祝之类,皇帝也看成是与乐师优伶一样的人,为世人所轻视。如果我伏法被处死,不过像九牛失去一毛,跟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而世人又不能把我与守节而死者同样看待,只认为是无计可施,罪有应得,不能免除死罪罢了。为什么呢?这是我的职事及地位决定的。人活在世上,早晚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因为死的目的不同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以“鸿毛”形容把生死看得很轻。

【典形】 鸿毛、鸿毛泰山、死重泰山、太山鸿毛、太山重、重泰山、重义如泰山、鸿毛轻一死、死如鸿毛、泰山轻。

【示例】

〔鸿毛〕 唐·李商隐《献寄旧府开封公》:“酬思抚身世,未觉胜鸿毛。”

〔鸿毛泰山〕 宋·苏轼《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况此百株石,鸿毛与泰山。”

〔死重泰山〕 宋·张元干《拜颜鲁公像》:“死重泰山古所难,杞鬼窃柄犹偷安。”

〔太山鸿毛〕 唐·李白 《结袜子》:“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太山重〕 宋·苏轼《和陶咏三良》:“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

〔重泰山〕 明·于谦《无题》之二:“名节轻泰山,利欲轻鸿毛。”

〔重义如泰山〕 唐·白居易《田布赠右仆射制》:“今有重义如泰山,轻生如鸿毛,死而不朽者。”


猜你喜欢

  • 阳城山

    ①即阳平山。在今浙江富阳市南十五里大源镇西。《清一统志·杭州府一》:阳平山“一名阳城山。后汉孙钟种瓜其上”。②俗名车岭山。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北。《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阳城县:“阳城山,洧水所出。”《资治通鉴》:晋建武元年(317),刘粲遣刘雅生攻洛阳,赵固“奔阳城山”。即此。(1)古山名。俗名车岭山。在今河南省登封

  • 卓萨

    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拉萨北郊人。※第巴桑结嘉措之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其父与统治西藏之蒙古汗王拉藏汗相矛盾,被迫退位,由其代理第巴职务,其父仍掌实权。四十四年(1705),其父被杀。次年,其职亦被拉萨汗所废,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赴京,被置于察哈尔的多伦诺尔。五十六年(1717),曾于青海塔尔寺受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接见。

  • 鹅鸭谏议

    明.田汝成《委巷丛谈》:“宋绍兴乙卯(公元1135年),以旱祷雨。谏议大夫赵霈上言:‘自来祈祷断屠(指禁止杀牲),止禁猪羊,今后并请禁鹅鸭。’时胡致堂在两掖(掖,本指掖庭,此泛指宫中的官署,因胡寅当时为中书官人,是中书省的属官,故称在两掖。胡寅被学者称为“致堂

  • 骆仕廉

    名一作士廉。明浙江山阴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授崇阳知县,居官廉介,抚民有方。升太原知府,卒官。

  • 额克亲

    【生卒】:?——1655塔拜长子。封三等奉国将军。后袭父爵。累进封镇国公、贝子。崇德间,历从阿济格、多尔衮等攻掠明朝属地。后入关,镇压李自成农民军有功,授满洲正白旗固山额真。充任内大臣。顺治十二年卒。

  • 静法寺

    又称净法寺。在隋大兴城延康坊东南隅,今陕西西安市。宋敏求 《长安志》 卷10: 静法寺“隋开皇十年,左武侯大将军陈国公窦抗所立。寺门拆抗宅棨戟门所造。西院有木浮图,抗弟琎为母成安公主建,重叠绮丽,崇一百五十丈,皆伐抗园梨木充用。其园本西魏大统寺,周武帝废佛教,以其寺赐抗为宅焉”。

  • 且次县

    即揟次县。在今甘肃古浪县西北。《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作且次。《资治通鉴》:魏黄初二年(221),凉州卢水胡等反,张既为凉州刺史,“胡七千余骑逆拒既于鹯阴口,既扬声军从鹯阴,乃潜由且次出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晋书地理志》 作揖次。 见“揟次县”。

  • 爱屋乌

    同“爱屋及乌”。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同来我亦辞巢燕,暂止人犹爱屋乌。”【词语爱屋乌】   汉语词典:爱屋乌

  • 读音:Zēng曾姓主要是以国名为姓氏,出自姒姓。夏王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建立鄫国。后国灭,子孙后代遂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阝)旁为曾,表示离开故城。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苍山西北一带。西汉末年避乱迁入江西、广东。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川、河南、湖北已有曾姓居住。唐朝时期,曾姓遍布全国,成为中国著名大姓之一。元明时期,曾姓有渡海赴台湾者,进而远迁东南亚、欧美地区。如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

  • 阮放八隽

    《世说新语.雅量》:“羊曼拜丹阳尹,客来早者,并得佳设,……不问贵贱。”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羊曼别传》:“曼字延祖,泰山南城人。父暨,阳平太守。曼颓纵宏任,饮酒诞节,与陈留阮放等号兖州八达。” 东晋名士阮放,字思度,性情清约,不治产业,成帝时官至杨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