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沧海遗珠》辑成。

《沧海遗珠》辑成。

杨士奇《沧海遗珠序》:“诗本性情,关世道,《三百篇》无以尚矣。自汉以下,历代皆有作者,然代不数人,人不数篇,故诗不易作也。而尤不易识,非深达六义之旨而明于作者之心,不足以知而言之。萧统之选古,高适、姚合辈之选唐,下逮宋元,亦各有选。其采之不详,选之不当,皆不免于后来之讥。盖选之不当者,识之不明也。近代,选古惟刘履,选唐惟杨士弘,几无遗憾,则其识有过人者矣。我国家文运隆兴,诗道之昌追古作者,选录者不窗十数家,然惟刘仔肩、王假所录,为庶几焉。仔肩过略,偁录虽精且详,而犹未免于有遗也。都督沐公以其所得名人之作,择其粹者,通古、近体三百余篇,皆前选所不及者,名《沧海遗珠》,将刻以传,属余序。余阅其诗,大抵清楚雅则,和平婉丽,极其趣韵,莹然夜光明月之珍,可爱可玩而可传也。有以知都督公之识之明矣。公字景颙,黔宁王仲子,方以忠漠宏略佐兄黔国公为朝廷镇抚西南一方,而绥靖余暇,适情吟咏,以及斯事,非兼文武之智而能之哉?然今好文之朝,天下之广,制作之富,有遗而可录者,未必止此,此殆其权舆者乎?正统元年岁次丙辰十有一月七日,荣禄大夫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学士庐陵杨士奇序。”《沧海遗珠》卷首提要:“旧本不载撰人名氏。前有正统元年杨士奇序,称都督沐公所选,又称其‘字曰景颙,黔宁王之仲子,佐兄黔国公为朝廷镇抚西南一方’。考《明史》黔宁王沐英子三人:长春,字景春;次晟,字景茂;次昂,字景高。无字景颙者。考正统元年展为黔国公镇云南,昂为右都督,领云南都司,与佐兄镇抚西南者合。疑昂初字景高,仁宗即位以后,避讳而改为景颙,则此书当为昂所撰矣。所录凡朱经、方行、朱綝、曾烜、周昉、韩宜可、王景彰、楼琏、王汝玉、逯超、平显、胡粹中、杨宗彝、刘叔让、杨子善、张洪、范宗晖、施敬,僧天祥、机先、大用二十一人之作,共三百余首,皆明初流寓迁谪于云南者。每人姓名之下,各注其字号里居。以其为刘仔肩、王偁诸家诗选所不及,故日《遗珠》。其去取颇为精审,在明初总卷之中,犹可称善本,非万历以后诸选声气标榜、珠砾混淆、徒灾梨枣者比也。”四库提要卷一八九:“《沧海遗珠》四卷,不著编辑者名氏。……二十人皆无专集,此编去取颇精审,所录多斐然可观。自古以来,武人能诗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选录而其书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传也。”

猜你喜欢

  • 班伯

    【介绍】: 西汉扶风安陵人。班况长子。少受《诗》于师丹。受《尚书》、《论语》于郑宽中、张禹,以王凤荐,拜中常侍。伯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成帝河平中,单于来朝,帝使伯持节迎于塞下。后出为定襄太守,有治绩。迁水衡都尉。卒年三十八。 【班伯作品 ==>】 

  • 吴者泥

    ?—1414明永乐年间苗民暴动首领。湖南保靖县筆子坪人。苗族。永乐十二年(1414),与苗金龙率苗民暴动,自称苗王。贵州答意、治古(皆在今松桃县境内)等地苗民,在其子吴担竹、吴亚麻联络下,纷起响应,共抗明军。后被贵州都督萧授等镇压。

  • 薛少殷

    【生卒】:?—805【介绍】:唐代诗人。籍贯不详。德宗时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充和蕃判官。改同官主簿。贞元七年(791)后,求为安南都护赵昌幕从事,丁母忧未成。服除,授万年尉。贬高州雷泽县尉。顺宗即位,移至桂阳,永贞元年(805)卒。《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五二引《前定录》。

  • 谷永

    ?—约前8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人,本名并,字子云。博学经书。建始三年(前30)冬,日食、地震俱发,议者多归咎大将军王凤秉政。乃上书为之辩说,由是擢为光禄大夫。后历任安定太守、凉州刺史、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给事中、北地太守、大司农等职。善说灾异。皇太后及王氏诸

  • 尉迟迥

    【生卒】:?—580 【介绍】: 北周代人,字薄居罗,鲜卑族。宇文泰甥。尚西魏文帝女金明公主。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从泰复弘农,破沙苑,累迁尚书左仆射、大将军。西魏废帝二年,率军入蜀,平萧纪,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北周初,进位柱国大将军。宣帝

  • 通玄院

    官署名。唐乾元元年(758)置,隶司天台,有主簿掌其事,以各地通天文历象之士被召至京师者居之。 【检索通玄院 ==>】 古籍全文检索:通玄院     全站站内检索:通玄院

  • 袁枚馆嵇璜家,教其子承谦。

    据袁枚《随园诗话》卷三、方濬师《随园先生年谱》。

  • 五等爵

    爵制名。一说夏、商时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朝为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下》:“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孙奭疏:“盖孟子所言周制,《

  • 越裳雉

    见“越裳白雉”。

  • 三寿

    《诗经.鲁颂.閟宫》:“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冻馁。”晋.杜预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不见养遇。” “三寿”为古人所指高寿的三个等级之合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后用为咏长寿之典。 唐.李咸用《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