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汉书·兒宽传》

《汉书·兒宽传》


汉书
原文
    兒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后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注)。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
    宽为人温良,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延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反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日:“吾固闻之久矣。”及汤为御史大夫,举宽为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迁左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繈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及议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岱宗。上奇其书,以问宽,宽以宜封禅为对。上然之,乃自制仪。既成,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初,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日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居位九岁,以官卒。
(节选自《汉书·兒宽传》)
(注)弟子都养:意思是替学生管理伙食的人。

译文
    兒宽是千乘县人。攻读、研究《尚书》,拜欧阳生为师。因为国家选拔学业很高的博士,到孔安国门下学习。他家境贫穷,曾经为其他学生做饭。当时,他当雇工,(就)带着经书去耕种,休息时就诵读诗书,他专心学习达到如此境界。因为参加射策担任掌故,任廷尉文学卒史。 
    兒宽,为人温和良善,凭借正直和智慧在社会上生活,善于作文,但勇猛威武不足,不善言辞。当时张汤是廷尉,廷尉府全部任用文史法吏这一类官吏,而兒宽凭借儒学书生的身份处在他们中间,被认为不懂得府中事务,不让他管理某一官署,任命他为副史,到北边去管理畜牧几年。回到廷尉府,报上管理畜牧的簿子。恰逢廷尉那时有难以确定的奏章(不合上意),已经两次打回了。掾史不知是什么意思,兒宽就向他解释用意。于是掾史就让兒宽写奏章。奏章写好后,掾史们读了都佩服不已,他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张汤。张汤很吃惊,召来兒宽与他交谈,于是认为他是奇才,以他为掾史。呈上兒宽所作奏章,很快得到赞许。另一天,张汤晋见皇上。皇上问:“前几天的那份奏章绝不是一般官吏能写出来的,写奏章的人是谁呀?“张汤回答是兒宽。皇上说:“我原来就听说此人,已很久了。“张汤让兒宽担任上奏、审判定界的掾史,用古法来议决疑案,很器重他。到张汤担任御史大夫,让兒宽任掾史,举荐他为侍御史。晋见皇上,与皇上谈经学,皇上非常高兴,再问了一篇《尚书》。提拔他为中大夫,又晋升他为左内史。 
    兒宽后来管理百姓,奖励农业耕作,减缓刑罚,整理案件,礼贤下土,致力于得人心。选用仁义宽厚之士,体恤百姓疾苦,不追求名利声望,得到了官吏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兒宽上表,请求开六辅渠,制定用水的法令以扩大农田的灌溉范围。收租税,当时财政,百姓因贫弱及农要之时,不能即时征收。后来有法令,左内史担负征收赋税,应当免职。百姓听说后,都怕失去兒宽,大户人家用牛车,小户人家户肩挑背背,用绳子捆绑不绝于道,赋税收得比应收的多。皇上由此更加认为兒宽是奇才。 
当初,梁相褚大精通《五经》,是博士,当时兒宽是弟子。到御史大夫位空缺,褚大应召,褚大自以为能担任御史大夫。褚大到了洛阳,听说兒宽担任了御史大夫,就大笑。一直到与兒宽在皇上面前议封禅一事,褚大不如兒宽。下朝后很佩服兒宽,说:“皇上的确了解人。“兒宽担任御史大夫,因适合担任此职,所以很久都没有向皇上提出建议,劝谏,官员们看轻他。兒宽任御史大夫九年,去世于任上。

《汉书·兒宽传》    

猜你喜欢

  • 文昌都台

    官署名。即尚书都省。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 改,以后又名中台等,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尚书都省。官署名。见“文昌台”。

  • 下笔惊鹦鹉

    源见“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妙笔惊人。唐 李商隐《留别畏之》诗之一:“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 【检索下笔惊鹦鹉 ==>】 古籍全文检索:下笔惊鹦鹉     全站站内检索:下笔惊鹦鹉

  • 五校

    ①西汉时将作大匠属官有左、右、前、后、中校令,合称五校。领工徒修治宫室宗庙园寝。据《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前77)孝文庙正殿火灾,“发中二千石将五校作治,六日成”。②新莽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之一部,领袖为高扈。东汉初失败。③军事编制。东汉专指北军五校,即屯骑

  • 胶东县

    ①三国魏改胶东侯国置,属北海国。治所即今山东平度市。西晋属北海郡。北魏移治今潍坊市东四十五里。北齐废。 ②南齐置,属北海郡。治所当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境。东魏属东海郡。北齐废。 古县名。三国魏以胶东侯国改置,治今山东省平度市,属北海国。西晋属北海郡。北魏移治今

  • 读音:jì【源】 ①系自姬姓。尧时弃(周之始祖)为后稷,子孙以官为氏,见《姓苑》(6,11,12,17,60)。②神农氏之后有稷氏(15,60,62)。③春秋时卫大夫石稷之后(17,62)。④汉时稷嗣君乃孙叔通之异名,支孙以稷为氏,见《风俗通》(1,6,12,60)。 【望】 东郡(17,60,418)。 【布】 山西阳城(309)、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人】 稷嗣,汉时上津令(21)。现行较罕见

  • 李远

    【介绍】: 唐蜀人。字求古,一作承古。太和进士。历忠、建、江三州刺史。终御史中丞。有诗集。 【李远作品 ==>】 

  • 天花坠

    同“天花乱坠”。唐 何仙姑《踏雪行》词:“晓古通今,明经解义,纷纷说得天花坠。”此为本义。宋 米芾《渔家傲.金山》词:“宝阁化成弥勒世,龙宫对,时时更有天花坠。” 【检索天花坠 ==>】 古籍全文检索:天花坠     全站站内检索:天花坠

  • 七盘关

    ①即玉垒关。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玉垒山下。《方舆纪要》卷67灌县: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唐贞观初建,乃番人往来之冲也。亦曰七盘关”。《明史地理志》 灌县:“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 ②明置,属广元县。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一百七十里七盘山。《明史庄烈帝》

  • 湖趺山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1归安县: 湖趺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长超山。山侧有湖,广二百顷,名湖趺漾”。

  • 清太祖

    即“努尔哈赤”(1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