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
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
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
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
《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
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
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
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
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
《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
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信陵君救赵论》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 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xìn líng jūn jiù zhào lùn
信陵君救赵论
译文注释
《信陵君救赵论》的诗词大意
评论的人认为窃符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不足以惩罚信陵君的。那些强大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全部军队来逼近赵国,赵国灭亡。
赵,魏国的屏障的。
赵国灭亡,那么魏国将为以后的。
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障碍了,赵国、魏国灭亡,那么楚、燕、齐等国为他后来。
天下的形势,没有什么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
所以援救赵国的,也为了救魏;拯救一个国家的人,也为了救六国的。
盗窃魏国的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六个国家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说:又不是这样的。
多所诛杀的人,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一公子罢了,魏本来就有王的。
赵不求救于王,而唠唠叨叨求救于信陵君,这是赵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王的。
平原君把婚姻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认为自己婚姻的原因,想急于救赵,于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不知道有王的。
他们偷标志,不是为魏国啊,不是为六国的,为赵王罢了。
不是为了赵国啊,是一个平原君罢了。
使祸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不救援。
使赵国没有平原,而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虽然赵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救。
就是赵王与国家的轻重,不能在一个平原公子,而西魏的军队所依靠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人,只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
幸而战胜,可以的,不幸战败,做了秦国的俘虏,这使魏国几百年的国家来为亲戚,我不知道信陵君怎么来向魏王呢?。
盗窃兵符的计算,这是出自侯生,而如姬成功的原因。
侯生教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为公子盗窃兵符在魏王卧室之内,这两人也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王的。
我认为信陵君的为自己着想,不如用唇齿之势冲击向齐王进谏,不允许,就因为他们想被秦军的人,死在魏王面前,您必须明白了。
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为什么见到魏王而救赵说的,不允许,就因为他想要死信陵君的人,死在魏王面前,你也必明白了。
如姬有意在报答信陵君,不如乘王的缝隙,日日夜夜劝他去救,不允许,就因为他们想为公子而死的人,死在魏王面前,你也必明白了。
这样,那么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二人不辜负您,也不辜负信陵君。
有什么办法不出这?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的赵,不知道有王。
内就宠幸的姬妾,外面那么邻国,低则夷门野人,又都知道有公子,不知道有王。
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啊。
啊!从社会的衰落,人都习惯于背公死后党的行为而忘记奉公守节操的办法,有重相而没有威严君王,有私仇而没有义愤,如果秦国人知道有穰侯,不知道有秦王,虞卿知道有平民之交,不知道有赵王,因为你如果赘串很久了。
这样说的,信陵君的罪过,当然不仅仅关系到符的我不我了。
他为魏的,为六个国家啊,即使盗窃兵符还可以。
其为赵国啊,作为一个亲戚啊,纵然求符在王,而您如此得到的,也惩罚了。
但是,魏王也不能没有罪呢。
兵符藏在卧室,信陵君怎能私下的?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直接的请求如姬,他一向看到魏王的疏远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他一向自恃魏王的宠幸啊。
树木腐烂而蛀虫就生出来了。
古代君主掌权在上,而内外没有敢不严肃。
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在赵?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信陵君怎能出卖恩情于如姬?踩着霜的趋势,难道是一朝一夕的事吗!这样说的,不只是一般人不知道有王,王自己也做个串的。
所以信陵君可以作为人臣结党营私的警告,魏王可以为君王失去权力的警告。
《春秋》记载葬原仲、公子翚率领军队。
唉!圣人考虑深了!*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