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
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
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
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
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愈再拜。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
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
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
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
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愈再拜。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hòu niàn jiǔ rì fù shàng zǎi xiàng shū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译文注释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诗词大意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说相公阁下。越听说周公的为辅相,他急于见到贤人啊,刚一吃三吐了食物,当一个洗三次握着他的头发。
天下的贤才都已经开始使用,奸邪谗佞小人欺负的人都已被去,四海之内皆已无忧,九夷八蛮的在荒服以外的人都已归顺进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的反常都已销息,天下所说的礼、乐、刑、政治教化的工具都已经修理,风俗都已敦厚,动物、植物、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都已经得到适宜,美好吉祥的迹象、麟、凤、龟、龙之类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到,而周公以圣人的才能,靠叔父的关系,他所辅佐治理奉承教化之功又那样显著。
那些请求进见的人,难道还有比周公的呢?不只是没有比周公罢了,难道还有比当时百执事的人呢?哪里还能有什么计策、能够弥补在周公的教化的人吗?然而,周公请求他这样急迫,只担心自己的耳朵、眼睛有什么听不见,思虑有不到,因为背负成王托周公的用意,得不到天下的心。
像周公的心,假如那时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没有那样显著,而不是圣人的才能,而没有叔父的关系,那会顾不上吃饭和洗了,不仅那样吐哺握发是勤劳而停止吗?只有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成王的德,而称周公的功绩不衰。
现在阁下为辅助也近了。
天下的贤才,难道全部选用?奸邪谗佞小人欺负的徒难道完全除去?天下难道没有问题?蛮夷部族,他们在荒服以外的人怎么都归顺进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的反常难道全部销毁息?天下所说的礼、乐、刑、政治教化的工具是完全修理?风俗是全部敦厚?动物、植物、风雨霜露所得到的难道都被恰当?美好吉祥的迹象麟、凤、龟、龙之类的怎么尽周到?那些请求进见的人,虽然不能够期待美好的德行,到比在百执事,难道尽在其下啊?他自称喜欢,难道没有什么补充吗??现在虽然不能象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应该引而进的,考察其原因而去完成的,不应该沉默就行了。
韩愈等候命令,四十多天了。
上了两次书,而不得志通。
足三和门,但守门人拒绝了。
只有他的昏愚,不知道逃跑,所以,又有周公之说呢。
阁下您也清楚的。
古的人三个月不在就相互安慰,所以出来划定一定载质。
然而之所以比自己进的,因为他们在周不能就离开了鲁国,在鲁不能就离开了齐国,在齐国不可能就会离开的宋,的郑,的秦,的楚啊。
现在天下只有一个君主,中国一个国家,住在这里,那就是夷狄了,离开父母之邦了。
所以士人的行道的人,不得在朝廷,那么山林罢了。
山林的人,士所独自好好保养,而不忧虑天下的才能安定呢。
如有忧天下之心,就不能了。
因此韩愈每次从进而不知羞愧,频频上书,足够数量和门,却不知道停了。
难道只是这样而已,惴惴不安只有,不出大贤人门下是恐惧。
也只是稍加体察啊。
冒犯了您的威严,惶恐不已。
韩愈再拜。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