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新唐书·韦安石传》

《新唐书·韦安石传》


新唐书
原文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于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陵州刺史,卒。父琬,仕为成州刺史。
    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久视①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仍侍读,寻知纳言事。时二张②及武三思宠横,安石数折辱之。会侍宴殿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博塞③后前,安石跪奏:“商等贱类,不当戏殿上。”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因其婿唐晙邀之,拒不往。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主窃闻,乃构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保护,免。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
    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徙青州。安石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皎弟晦为中丞,以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宗楚客、韦温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不从。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安石叹曰:“祗须我死乃已。”发愤卒,年六十四。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贞。二子:陟,斌。       (《新唐书》)
    【注】①久视:唐代年号。 ②二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③博塞:博戏,下棋的一类的游戏。

译文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韦孝宽是北周大司空、郧国公。他的祖父韦津,在隋炀帝大业末,做过民部侍郎。与元文都等在洛阳留守,抵抗李密军队战于东门外,兵败,被李密俘获,到王世充杀元文都等,韦津独免于难。后来,李密战败,韦津回到洛阳,此时,王世充被平定,唐高祖与韦津有旧交,授予韦津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之职。后来外任陵州刺史,去世。韦安石的父亲韦琬,做过成州刺史。
    韦安石考明经科而中举,授乾封县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很看重他。永昌元年任雍州司兵参军,苏良嗣当时是文昌左相,他对安石说“:大才须大用,何必在州县事务上徒劳呢。”苏良嗣特意向武则天推荐韦安石,于是拜为膳部员外郎、升并州司马。有政绩,武则天亲书诏令慰问韦安石,又提拔先后任德、郑二州刺史。韦安石性格持重,少言笑,为政清廉严肃,他所在的地方官吏百姓都敬畏他。
    久视年(700),升迁文昌右丞,不久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兼任宰相)兼太子左庶子。当时,张易之兄弟和武三思皆恃宠滥用职权,肆无忌惮。韦安石多次挫败了他们的傲气。有一次,武则天曾在内殿赐宴,张易之引来四川商人宋霸子等数人,在宴前博戏。韦安石跪奏:“蜀商等贱类,不应该登赴此筵。”韦安石回头召左右的人把蜀商宋霸子等拉出去,在座的都大惊失色,武后因为韦安石言辞正直,就改变面色安抚他。
    睿宗即位,拜韦安石为太子少保,改封为郇国公。又先后任侍中、中书令。又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唐为文散官第一等,即不带职官,亦与朝参俸禄)。当时,太平公主怀藏谋反之心,将拉拢韦安石参与其事,公主多次派子婿唐晙邀韦安石到她的宅第,韦安石竟然拒而不往。睿宗曾经密召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大臣都倾心于太子,卿为什么没有察觉呢?”韦安石答道:“太子仁明孝友,为天下所称赞, 有大功于国家,现在怎么说出这些亡国的话来,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计谋。”睿宗惊惶道:“卿不要说了,朕知道了。”太平公主听说,于是捏造一些无根据的话诬陷韦安石,想要究其罪行。幸好靠郭元振保护获免。调任尚书左仆射,兼任太子宾客,依旧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罢免他主政事,充任东都留守。
    正赶上安石的夫人薛氏怀疑女婿所宠爱的婢女以邪恶的诅咒杀害了女儿,派人把婢女捉来拷打致死,被御史中丞杨茂谦检举,降任蒲州刺史。没多久,又转调青州刺史。韦安石初在蒲州,太常卿姜皎有事拜托韦安石帮忙,韦安石拒绝了他,姜皎的弟弟姜晦任御史中丞,以韦安石等做宰相时,一同接受了中宗的遗留的诏令,造成宗楚客、韦温削除了相王辅政的权力为理由,韦安石又不能拿事实辨清此事,姜晦便要侍御史洪于舆举报。但洪于舆以这件事是已经有赦免令的,坚持称不能举报。监察御史郭震上奏,于是朝廷下诏:韦嗣立、赵彦昭等人都被贬,安石为沔州别驾。姜皎又上奏韦安石在建修定陵时,偷盗私藏财物,朝廷下诏追查他的赃款。韦安石叹道:“这只不过要我死罢了。”于是愤激而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开元十七年(729),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郇国公,谥号文贞。韦安石有二子:韦陟、韦斌。

《新唐书·韦安石传》    

猜你喜欢

  • 录巴寺镇

    即今甘肃卓尼县西录巴寺。清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30洮州厅番寺: 有录巴寺。

  • 仲村镇

    民国置,即今山东平邑县北二十二里仲村镇。原属费县。清光绪《费县志》村社图:县西北有仲村社。在山东省平邑县西北部。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仲村,人口1.4万。传为仲子(仲田)故里,故名。1945年划入蒙山县一区。1952年划归于平邑县九区。1958年改为仲村乡,同年冬成立红光公社。1959年改称仲村公社,1961年改为区,1971年恢复仲村公社。1985年建镇。2000年岐山镇

  • 北宫奢

    春秋时卫国人。灵公时大夫。为灵公赋敛以铸钟,筑坛郭门之外,三月而上下调,八音备,悬钟于其上。

  • 胡宗绪《环隅集》九卷万卷楼刊行。

    凡赋一卷,诗四卷,古文四卷。宗绪著书凡四十余种,计百数十卷,多未梓行。据《贩书偶记》卷一五。宗绪字袭参,桐城人。康熙末,以举人荐充明史馆纂修。雍正八年成进士,授编修,迁国子监司业。《清史稿》刘大櫆传:“桐城自方苞为古文之学,同时有戴名世、胡宗绪。名世被祸,

  • 徕远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徕远司郎中。清朝理藩院徕远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初设满洲一人,后改设蒙古一人。

  • 张夏

    字秋韶。江苏无锡人。隐居菰川之上,致力学术。初从马世奇治经学,后入东林书院,就学高世泰,为继承人。曾被汤斌请至苏州学宫讲学,注《孝经解义》、《小学瀹注》。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无锡人,字秋韶。高世泰弟子。世泰死,其子弟立夏为师。汤斌为苏抚,至东林,与夏

  • 蔡邕谥朱穆为“文忠先生”,作《朱穆谥议》《朱穆坟前方石碑》《鼎铭》。

    《朱穆坟前方石碑》:“延熹六年粤四月丁巳,文忠公益州太守朱君名穆字公叔,卒于京师。”《鼎铭》:“朱公名穆……延熹六年夏四月卒于官,天子痛悼……作兹宝鼎,铭载休功。”按,蔡蔡邕议朱穆谥载《后汉书•朱穆列传》卷四十三,当作于此年四月朱死不久。

  • 元法僧

    北魏宗室。鲜卑元氏(拓跋氏)。淮南王※拓跋他孙,江阳王钟葵子。自太尉行参军稍转通直郎、宁远将军、司徒等,位至益州刺史。杀戮自任,威怒无恒。州内人士、王贾诸姓,皆召为卒伍,于是合境皆反,梁朝遣将张齐攻逼,得魏将傅竖眼援救,幸免。后征拜光禄大夫,出为平东将军、兖州刺史,转安东将军、徐州刺史,镇彭城。本附领军元叉,见叉骄恣,恐祸及己,遂于正光六年(525)正月,杀行台高谅,反于彭城,自称帝(一说宋王),

  • 臧氏台 (臺)

    在今山东寿光市西三十里。《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前550),“臧纥致防而奔齐”。卒葬于此,因名。《水经·淄水注》: “浊水又北径臧氏台西,又北径益城西。” 元于钦 《齐乘》 卷5: 臧台 “旧有宋碑云,是臧武仲之墓”。

  • 吕壹

    ?—238 三国时吴人。孙权用为中书郎,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因此渐作威福,毁短才臣,排陷无辜,历告将相大臣,虽丞相顾雍亦不免。曾诬左将军朱据贪取军资,典军吏刘助辨明其事,孙权以为朱据尚且见枉,何况吏民,乃穷治其罪,杀之。 【检索吕壹 ==>】 古籍全文检索:吕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