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晋国范氏家族被灭亡的时候,有一个人乘机到范家偷了一口大钟。想背走他,钟大背不动。他就用锤子把它打成小块,谁知一锤下去,响声大作。盗钟的人害怕别人听见,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出典】: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9回:“贾政也掌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连动 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本《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红楼梦》9回:“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哄人而已。”△贬义。多用于想方设法掩盖掩盖不了的事。→自欺欺人。也作“塞耳盗钟”、“掩耳盗钟”、“掩耳偷铃”。


解释 掩:捂。盗:偷盗。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 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 己也,遽(yǎn,遮蔽,掩盖)其耳。”

春秋时,晋国的贵族赵简子消灭了范氏家族后,有人趁机去 拣范家的东西。有个人弄到了一口大钟,打算背着它跑掉。但是 钟太大背不动,于是那人就用大锤砸烂它,钟发出了洪亮的声音。 那人害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和自己抢夺,就赶紧蒙上自己的耳朵, 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吕氏春秋》记载的这个故 事,告诫人们应当有自知 之明,应当勇于面对自己 的过错。害怕别人听到自 己的过错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害怕自己听到自己的 过错就不对了。作为国家 的君主害怕听到自己的过 错,难道不像那个蒙着自 己耳朵偷钟的人吗?

近义 自欺欺人

例句

这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的做法实在可笑!


猜你喜欢

  • 北京路

    ①金天眷元年(1138)改上京路置。治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北部(翁牛特旗以北)、哲里木盟与吉林白城地区的大部分和内蒙古嫩江西岸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至扎赉特旗一带。天德二年(1150)改名临潢府路。②金贞元元年(1153)改中京路置。

  • 残明宰辅年表

    书名。清傅以礼撰。一卷。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进入北京,明亡,福王即位于南京,其后又建立唐王、桂王、鲁王等政权。傅氏搜集资料,对各个政权的宰辅及其升黜、差遣、应诏乃至死事,按年列表,眉目清楚,可供研究南明史者参考。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检索残明宰辅年表

  • 东播西流

    谓流落四方。南朝 陈 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亦作“东流西落”。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再从东京失业下来,只好成为放浪奴隶,东流西落地随着有工做的地方向四处的乡下移动。” 并列 漂移不定,流落四方。南朝

  • 吾儿峪

    即古壶关。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五里东阳关镇。《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936),“赵德钧自吾儿峪趋潞州”。《元史·察罕特穆尔传》:至正十八年(1281),“分兵屯上党,塞吾儿峪”。均此。

  • 西鄂城

    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五十里。汉、晋西鄂县治此。《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东汉建安初年,太祖“以为西鄂长”。《水经淯水注》:“淯水又东南径西鄂县故城东。”即此。

  • 屈木支

    康国王,本姓温,后姓昭武。隋末臣附西突厥,武德、贞观中多次遣使朝贡。(,参见《新唐书》221下/6244) 【屈木支作品 ==>】 

  • 南昌公主

    唐高祖女,出嫁苏勗。

  • 温犀

    源见“犀照牛渚”。比喻洞察一切的才识。唐黄滔《谢试官表》:“而某丘锦小才,路蒲末学,既非祢鹗,大惧温犀。”【词语温犀】   汉语词典:温犀

  • 绰有余暇

    同“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北史.魏收传》:“愔从容曰:‘我绰有余暇,山立不动。’” 述宾 形容态度从容。《北史魏收传》:“愔从容曰:‘我~,山立不动’”。△用于情状。

  • 汤燕生

    【介绍】: 清安徽太平人,字玄翼,号岩夫,别号黄山樵者。寓居芜湖。明亡后弃诸生,授徒自给。诗文有名于时,兼工书法,博览群书。享年近八十。有《商歌集》不传,今存黄钺辑《萧(云从)汤二老遗诗》。 【汤燕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