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百科知识>

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周制,二十五家为里。《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设里宰,每里下士一人,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序,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征敛其财赋。一说:“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闾,三闾而为里。”(《尚书大传》)此外,尚有里为八十家、一百家等说。《尚书》及金文有里君,亦即此基层组织之长。秦汉时以里为一级基层单位,设里正为其长。《汉书·尹赏传》:“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持刀兵者,悉籍记之。”汉简中所列籍贯常写明某某县某某里。晋制,县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冲之议,废宗主督护,立三长制,规定:五家一邻,设邻长;五邻一里,设里长;五里一党,设党长。皆取乡人强谨者充任,邻长可免一夫,里长免二夫,党长免三夫。隋文帝即位,令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皆设正为其长;畿外则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唐代百户为里,每里置一里正,五里为乡,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明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设里长,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岁役里长一人,管摄一里之事。其余百户为甲,每里下分十甲,里甲分上、中、下户三等。清代大体沿明制。


【检索里 ==>】 古籍全文检索:里     全站站内检索:里

猜你喜欢

  • 阿尔苏博罗特

    即“我折黄台吉”。 【检索阿尔苏博罗特 ==>】 古籍全文检索:阿尔苏博罗特     全站站内检索:阿尔苏博罗特

  • 李太白年谱

    ①清王琦编。附于《李太白文集辑注》后。首先提出李白或生于西域,或其家迁蜀非神龙元年。对部分李诗加以编年,资料翔实,考订精审。②黄锡圭著。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在王谱的基础上补订了李白年谱,并整理出了李白编年诗集目录,附于年谱之后。但编年皆不标明所据。其中错误和待商榷处甚多。所附三篇“李白佚文”,乃独孤及所作。

  • 元紀年 干支乙未 公元1295年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都 廟號 謚號 建元 年號年次 輔 政 者 備 注 元 ⑨孛兒只斤鐵 穆耳 大都 成宗 廣 2 1元貞元年 月赤察兒等  薩迦 夏爾巴絳央 希妥巴  座主     統领西藏13萬户 古格      482年  西藏阿里 大理         月 曆 表 6008—384—219

  • 不避汤火

    指不畏凶险。《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亦作“不避水火”。《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述宾 不怕凶险。《史记货殖

  • 白草岭

    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清一统志·楚雄府》:白草岭“在大姚县北八十里。岭极高,为诸山之冠”。②一作白岭。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6北凉录:玄始十二年(423),“乞伏炽盘来攻,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即此。(1)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金沙江南岸。因盛产中草药,原名百草岭,后转音为今名。略呈西南—东北走向。海拔 3000 米左右。高峰大、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海拔分别为 36

  • 车里靖安宣慰司

    明永乐十九年(1421)于小彻里地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勐腊县境。辖境在澜沧江以东, 比今云南勐腊县大。宣德九年(1434)废入车里宣慰司。

  • 奥娄河

    古水名。今一般认为即今牡丹江(旧说为牡丹江上游之勒福成河,或说鄂穆和罗河,亦说辽宁铁岭县南60里之懿路河)。“奥娄”,一说是靺鞨语,指称忽汗河(今牡丹江在隋唐时的名称)。史记迁居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市)的粟末靺鞨人,在万岁通天(696—697)中因参与契丹李尽忠叛乱,东逃,退保太白山(今长白山)东北,阻该水以拒唐军。

  • 吴下阿蒙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

  • 即日(小苑试春衣)

    【介绍】:李商隐作。此诗借闺怨反映时事,首联写女主人公初试春装,倚楼眺望,颔联是在楼上所见的园中景物,后半部分是写蝶舞花笑的情景所引出的女子的心事,战争还在进行,征人久无音讯,锦书难寄,只能含泪坐等,反映出当时边防的紧张和战争影响范围之广,和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

  • 邛川州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甘洛等县境。北宋以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