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佛教名词。旧译为五阴。“蕴”是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含“集聚”、“和合”之义。佛教认为,人的身心均非真实的存在,只是由“五蕴”聚合而成:一色蕴(Rupa),指“四大”、“五根”、“五尘”等;二受蕴(Vedana),指苦、乐等感受;三想蕴(Samjna),指意象作用;四行蕴(Samskara),指心理活动等;五识蕴(Vijnana),指意识、思维。广义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总和。
【检索五蕴 ==>】 古籍全文检索:五蕴 全站站内检索:五蕴
佛教名词。旧译为五阴。“蕴”是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含“集聚”、“和合”之义。佛教认为,人的身心均非真实的存在,只是由“五蕴”聚合而成:一色蕴(Rupa),指“四大”、“五根”、“五尘”等;二受蕴(Vedana),指苦、乐等感受;三想蕴(Samjna),指意象作用;四行蕴(Samskara),指心理活动等;五识蕴(Vijnana),指意识、思维。广义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总和。
①在今湖南邵阳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1宝庆府邵阳县: “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澬、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 ②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方舆纪要》 卷114安宁州: 洛阳山 “在州东十里。山顶平夷,峰峦峭立。下有泉,流经东桥下,入于螳螂
源见“班姬咏扇”。抒发失宠遭受冷遇的凄婉哀怨之情。唐崔道融《班婕妤》诗:“自题秋扇后,不敢怨春风。”
官名。西突厥处罗可汗置。与阎洪达等官评议国事。
匈奴官名。地位仅次于单于,分左、右,各有分地。单于居中,左、右屠耆王分居东、西两方。以单于子弟充任。匈奴尚左,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屠耆为匈奴语“贤”。汉朝因称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下辖万余骑,并各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官属,以管理辖地军政事务。
形容事物被破坏无余或丢失净尽。语出《汉书.魏豹、田儋、韩信传.赞》:“秦灭六国,而上古遣烈扫地尽矣。”《宋书.王弘传》:“祖宗之遗典,群公之旧章,莫不叶散冰离,扫地尽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条例》:“秦皇灭学,加以坑焚,先圣之风,扫地尽矣。”见“扫地以尽”。《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词语扫地尽矣】 成语:扫地尽矣汉语词典:扫地尽矣
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 置,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革什扎乡。宣统三年(1911) 改流,属道坞委员。
【介绍】: 战国时齐国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作《春秋公羊传》,阐述《春秋》大义。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与弟子齐人胡毋生,始著于竹帛。今《春秋公羊传》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公羊高作品 ==>】
元四川行省所辖之地方行政机构。置司于重庆路(治今重庆市区),分管重庆、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绍庆(治今重庆彭水)三路及怀德府(治今四川来凤东北),辖境包括今重庆市东南部。 【检索四川南道宣慰司 ==>】 古籍全文检索:四川南道宣慰司 全站站内检索:四川南道宣慰
官名。宋置,为群牧司官员,掌每岁出诸州巡坊监,点印国马之蕃息者。见《宋史·职官四·群牧司》。官名。宋代群牧司以都监与判官为实际负责者,都监以武臣,判官以文臣充任。每年轮流检查诸州各养马坊与养马监,点印蕃息的国马。
【生卒】:1223——1297 字彦材,董俊第三子。善词赋,曾随忽必烈征伐云南大理。攻鄂州,大破宋军。忽必烈即位,任左右司郎中。在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时,开河渠,授田种,颁农具。至元八年(1271)任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转卫辉路总管,立驿置法。官至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