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新唐书·李石传》

《新唐书·李石传》


新唐书
原文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进士第,辟李听幕府,从历四镇,有材略,为吏精明。听每征伐,必留石主后务。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点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每对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训①以折大臣,石徐谓曰:“乱京师者训、注也,然其进,孰为之先?”士良等恧②缩不得对,气益夺,晋绅赖以为强。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杀太甚,则致阴诊。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帝曰:“善。”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济矣。”俄进中书侍郎。石用韩益判度支案,以赃败。石曰:“臣本以益知财利,不保其贪。”帝曰:“宰相任人,知则用,过则弃,谓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强蔽其过,此其私也。”三年正月,将朝,骑至亲仁里,狙盗发,射石伤,马逸,盗邀斫之坊门,绝马尾,乃得脱。天子骇愣,遣使者慰抚,赐良药。石因卧家固辞位,有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给贵都阙,士人恨愤。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它不听。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摘编自《新唐书·李石传》)
[注]①训:即李训,前宰相,“甘露事件”中被诛。②恧:(nǜ)惭愧。

译文
    李石,字中玉,元和年间,考中进士科,被征用到李听幕府中任职,跟随李听历任四镇,富于才干谋略,作为属吏任职精明。李听每次征伐,总是留下李石掌管留后事务。大和年间,(李石)任行军司马。李听率兵北渡黄河,命李石入朝奏事,李石应答言辞华丽机敏,很受文宗赞赏。李石气度远大,对于当政权要无所屈从。当时,宦官气焰很盛,压迫朝廷,每当在延英殿皇帝面前奏事答对时,而仇士良等人常常指责李训之事以此来震慑大臣,李石不紧不慢地对他们说:“祸乱京城的确是李训、郑注,然而他们被进用,是谁最先引荐他们的?”仇士良等人惭愧畏缩不能回答,气焰略有收敛,士大夫因此得以抬头。当时大臣刚遭族诛,气候严寒,世间人心不安。皇帝问:“人心不安是什么原因呢?”李石回答说:“刑杀太多,就会导致阴冷不祥之气。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臣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下诏安慰他们。”皇帝说:“好。”皇帝曾对郑覃说:“郑覃老成持重,自然不会欺妄我,试着比喻我与汉代哪位君主相同?”郑覃回答说:“陛下是文帝、宣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我)怎敢奢望比得上他们!”李石想增强皇帝的信心使他不要懈怠,就趁机说:“陛下的提问及郑覃的回答,臣认为都不对。颜回不过是一介匹夫,还要自比于帝舜。陛下拥有天下,年富力强,应当考虑前人的得失,日日进步,以追上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要与文帝、宣帝相比而还自以为不及呢?希望陛下建立远大志向,不要以能比上文帝、宣帝而心安理得,那么大业就能成功了。”不久升任中书侍郎。李石任用韩益兼管度支事务,(韩益)因贪赃而身败。李石说:“臣原是因为韩益懂得财物货利(理财),不能保证他不贪赃。”皇帝说:“宰相任用人,了解他就任用,有过失就罢免,这就叫至公。其他宰相任用人,极力掩盖被任用者的过失,这是出于私心啊。”三年正月,李石准备上朝,骑马来到亲仁里,刺客突然冲出,射伤李石,马逃奔,盗贼在坊门处挥刀阻截,砍断了马尾,李石才得以脱身。天子震惊,派使者前去慰问安抚,赐给良药。李石为此躺在家中坚决请求辞官,下诏命他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任荆南节度使。李石被起用任相,他以身报国,不顾念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试图增强王室,收回权力。但仇士良嫉恨他,准备加害,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赴任之时,皇帝宴请赏赐一概没有,士人们愤恨不平。李石辞让了中书侍郎,改换成检校兵部尚书,提出的其他要求皇帝没有接受。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后唐书·李石传》    《新唐书·李石传》    

猜你喜欢

  • 郑子真

    西汉汉中褒中人,名朴,以字行。修身自保,不屈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闻京师。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应,家于谷口,世号谷口郑子真。

  • 心花怒开

    犹心花怒放。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偶读奇丽川方伯题卢湘艖《美人宝剑图》一绝,不觉心花怒开。”《糊涂世界》卷十:“杨谔听了他这话,心花怒开,眉飞色舞了一回道:‘这个倒容易。’” 见“心花怒放”。漱六山房《九尾龟》:“方幼恽被他这一拉,拉得~,无心饮酒。

  • 聊让

    明陕西兰州人。本军家子。景泰元年上书言事,言甚切要。五年登进士第。天顺中任南昌知县。

  • 巴颜喀拉山口

    在青海省南部、玛多县与称多县交界处。是连接青海、四川、西藏的重要通道。海拔 4820 米。气候严寒,多雪。昔为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为214国道咽喉要隘。

  • 岷州

    西魏大统四年(538)于宕昌羌地置南洮州,后改为岷州。因南有岷山得名。治溢乐县(今岷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一带。隋大业三年(607)废。义宁二年(618)复置。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后地入吐蕃。北宋熙宁六年(1073)复置。治今岷县。属秦凤路。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和、礼县、宕昌、岷

  • 沈珩

    【生卒】:1619—1695 【介绍】: 清浙江海宁人,字昭子,号耿岩,又号稼村。康熙三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二十一年,因病乞归。嗜学,穷经研理。有《耿岩文钞》、《耿岩诗集》。 【沈珩作品 ==>】 

  • 市门仙

    同“市门仙尉”。宋朱松《送志宏北上》诗:“那知市门仙,斗禄事么麽。”

  • 石空寺山

    在今宁夏中宁县西北。《明一统志》卷37宁夏中卫:石空寺山“在卫城东七十里, 山有石空寺”。清乾隆《宁夏府志》卷3:石空寺山“在(中卫)县东八十里,石空堡西北”。宣统《甘肃新通志》卷1:石空寺山“在中卫县东八十里。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数百人。内因石镂成佛像,梵宇皆依山结构。每夜僧燃灯,远望如星悬天际”。

  • 鸿胪井

    在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黄金山北麓。系唐开元二年 (714) 鸿胪卿崔忻奉敕赴靺鞨封大祚荣为左骁骑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归程所凿,故以鸿胪井名之。明 《辽东志》 卷1: 鸿胪井二 “在金州旅顺口黄山之麓,井上石刻有 ‘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

  • 吴璜

    【生卒】:1727——1773 字鉴南。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吴爚文之子,商盘之外甥。以诗著名。曾官湖南澧州知州。乾隆三十八年,小金川土司叛乱时被杀。 【介绍】: 宋延陵人。善画竹,师文同。 【吴璜作品 ==>】